發動創新引擎 夯實強盛之基——兩院院士專家學者暢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新華網北京6月11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作用。 參加院士大會的兩院院士和相關專家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分析了我國當前和未來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了重要部署,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創新,我們別無選擇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而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創新驅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的發展階段,轉型成功的關鍵在于驅動力能否轉型為創新驅動。”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表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但要推動自主創新并不容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一些人引進技術的觀念根深蒂固。“發展自主創新技術,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能認為國外的就是好。如果始終保持這種思想,就會捆綁思維,不利于自主創新。” 院士專家們表示,必須看到,我國科技發展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等。 “中國人會經常提到珠穆朗瑪峰,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要找到這個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在哪里,然后再爬上去,站起來。”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說,科學界要對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就要有原創性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表示,我國工程科技發展要敢于攻克關鍵技術,“我們很多東西不比外國人差。必須緊貼國家發展工程科技重大需求,凝練和聚焦科學技術的難題,在重要科技領域要占領制高點。” 跑好科技創新“接力賽”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體制機制關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 “創新驅動發展必定有科技研發到工程化應用的過程,任何的科學研究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都是沒有意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說,中國是智力資源大國,為什么沒有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有體制機制的原因,還有文化原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院士說,科研工作是一場接力賽,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需要接力跑,搞基礎的是一撥人,搞應用的是一撥人,搞產品開發的又是一撥人。目前,這個接力環節交接得不好。“應該建設一個接力區,促進各個環節科研人員接好棒,才能將從源頭創新到最后產生有用成果更好地結合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基銘認為,科技成果轉化,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在“產學研用”體系中,企業要起主體領軍的作用。科研、工程設計、生產要緊密結合,也就是總書記講的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這樣創新和成果就能跟著轉型升級。 “一個標準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創新體系,不僅可以集納資本、技術等類創新資源,也有利于吸引、凝聚和培育人才和創新團隊,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聚焦國家戰略目標,形成合力取得突破。”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主任梅萌表示,清華科技園正在通過啟迪創業孵化器、啟迪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助推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培養更多駕馭超級跑車的“賽車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千秋基業、人才為先,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們在科技隊伍上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就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認為,中國擁有4000多萬工程科技人員,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是“我們的有利條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何能夠把智力資源大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問題,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認為,科技界重項目輕人才的現象,是我國目前在人才建設上存在的比較大的弊端。“我們不缺乏好的項目。好的項目就好比一臺超級跑車,但缺乏好的賽車手,剛剛學會開車的人和賽車手誰能駕馭得更好不言而喻。” 施一公建議要持續引進真正高端的人才,而且是大力度引進,對高層次引進人才要“充分尊重、積極支持、放手使用”。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說,創新實踐表明,人是創新活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第一資源。高校應“傾盡全力”培養人才、“求賢若渴”引進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深化人才考核評價管理機制改革,創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優秀人才要向企業積蓄。“我們現在的優秀人才大量是往高校、研究院所傾斜,企業極少。向企業積蓄優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參與采寫記者:吳晶晶、余曉潔、吳晶、劉奕湛) |
相關閱讀:
- [ 06-10]李克強在兩院院士大會作經濟形勢報告
- [ 06-10]李克強:創新宏觀調控 實施創新驅動
- [ 06-10]兩院院士熱議習近平講話:全速發動創新驅動新引擎
- [ 06-09]中國現有743名科學院院士 802名工程院院士
- [ 06-09]中科院院長:沒文件說院士不退休 有的單位不同意退
- [ 06-09]中科院院士郭華東: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
- [ 06-05]中國對“千人計劃”專家制定多項支持政策
- [ 05-23]輪椅上的名師:中南大學教授 中科院院士金展鵬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