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三次綜合科考主要區域。 宋 嵩制圖 核心閱讀 小河文明、樓蘭古國及絲綢之路為何興衰?全球變暖背景下,干旱核心區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如何?未來五年,科研人員將在羅布泊地區進行三次大規模野外科考,收集更多證據,以期揭開這些未解的謎題。 日前,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羅布泊地區自然與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在京啟動。據該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秦小光介紹,此次項目將在未來五年之內,在羅布泊地區進行三次大規模野外科考,每次為期20—30天,將盡可能多采集樣本、收集證據。據介紹,這是我國目前綜合性與系統性最強的一次羅布泊科考。 涵蓋自然與文化,為保護羅布泊自然文化遺產提供科學依據 羅布泊地區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端,屬暖溫帶大陸性極端干旱荒漠氣候。羅布泊記錄了數百萬年以來西北干旱區氣候環境變遷的歷史,發育了罕見的地貌景觀,孕育過舉世聞名的樓蘭文明。自西漢始,以羅布泊為重要交通樞紐的古絲綢之路的開通,開創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新時代。 一個多世紀以來,有關羅布泊地區古文明興衰、民族遷移融合及其與自然環境變遷的關系,一直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 什么動力驅動了極端干旱環境下羅布泊地區湖泊的消長和生態環境的周期性變化?羅布泊的環境變化對人類文明的演化、傳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過理論與假說。這片浩瀚的疆域能否重現當年的繁榮,亟待從自然和文化歷史角度提供科學依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除幾次短暫且學科有限的探險式考察,相關部門并未組織和開展羅布泊地區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大規模綜合考察和研究。近年來,羅布泊地區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仍然缺乏針對該地區的涵蓋自然與文化兩方面的綜合性大型科學考察,是目前我國少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研究的空白區。 此次科考,正是在此背景下,在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專項支持下開展的重點科考項目,將組織多學科研究隊伍,實施羅布泊地區自然與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對羅布泊地區古湖泊、古河網、雅丹風蝕地貌等自然遺產,樓蘭古國的農業發展、水陸交通遺跡、村落城池遺跡等文化遺產開展系統調查,以期為揭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樓蘭的歷史地位提供強有力的實物證據,同時也為保護羅布泊自然與文化遺產提供科學依據。 區別于以往對古城遺址的關注,更加側重于考證基礎設施 秦小光說,此次考察結合考古和氣候環境兩方面進行,與過去相比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更強,以期回答古樓蘭消亡與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關系,而此前的科考比較單一,難以揭示古樓蘭衰亡的環境因素。 二是內容的差別。過去的考古側重于古城遺址和古墓的發掘,而這次科考通過遙感方式,側重于對古樓蘭社會基礎設施的考證,包括耕地、交通設施、灌渠的系統調查考證等內容,并將對古代城池村落、交通水利、農田灌渠的分布、格局進行詳細的考證和繪制。 “比如,有些灌渠連接兩條天然河道,其用途只能是調水或運河,無論是哪一種用途,對2000多年前的古人而言,都是了不起的成就。”秦小光說。 除了文化層面,科研人員還將對羅布泊地區古湖泊、古河網、雅丹風蝕地貌等自然遺產進行調查。科研人員將考察這里雅丹地貌的類型、期次和形成時間,并調查羅布泊的湖泊變化、河流變遷,最后結合文化和自然環境兩方面的系統考察結果,探討古樓蘭興衰與環境變化的關系。 比如關于樓蘭的消亡,有說法認為是因為羅布泊湖干了或者古塔里木河改道了,也有說法認為是樓蘭灌溉用水過大,導致羅布泊湖水減少引起環境變化所致,此次科考將試圖找到答案。 “這次科考也將開展古樓蘭的人類學調查。歷史上有記載,樓蘭的灌溉農業是漢朝戍邊屯墾部隊帶過去的,這次科考就是希望找到相應的實物證據。”秦小光說。 秦小光表示,從環境變化、綠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來說,此次科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跟過去的科考相比,這次科考遵循的是全新的思路、想法和線索,希望弄清楚樓蘭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它是一個重要糧食基地,還是只是一個驛站?其最終成果不僅對古絲綢之路和古樓蘭會形成一些新認識,而且對理解現代絲綢之路和綠洲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很大幫助”。 鏈 接 羅布泊位于新疆若羌縣境內,曾是一個煙波浩渺的湖泊,孕育了眾多文明。今天的羅布泊已經徹底干涸,只剩下廣袤無邊的干涸湖盆,劇烈起伏的鹽殼層、風成沉積物和沙漠。 ●距今3700—2500年,發生羅布泊演化過程中一次重要干涸事件,當時東、西湖全部干涸,東湖自此時起直至公元1958年間一直干涸。 ●距今2500—1200年,氣候好轉,西湖充水,湖泊一度擴大,湖泊面積可達2000平方公里左右,為微咸水湖。 ●距今1200—700年,為羅布泊氣候環境最好時期——中世紀暖期,為淡水湖—微咸水湖,湖泊面積達2500平方公里。 ●距今700年以來,湖泊逐漸變干,公元1930年前后曾一度擴大。西湖面積1900平方公里,公元1958年夏季天山大洪水,東西湖同時充水,形成5350平方公里的大湖,但1965年干涸。 本報記者 朱少軍 喻思孌 |
相關閱讀:
- [ 05-05]大洋一號船完成科考任務踏上回國之路
- [ 04-24]張高麗與南極考察隊座談 強調推動中國極地科考
- [ 04-22]中國科考船在沖繩附近調查達10日 時間破紀錄
- [ 04-18]蓋軍銜三赴南極護航科考隊 被評為“最優秀隊員”
- [ 04-15]中國科考船沖繩海槽遭日方阻撓 與東海劃界爭議相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