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拓展和平發展的內涵與外延
2014-07-01 20:11:1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陳瑜輝 |
分享到:
|
“它們吻合國際新形勢,是順應并利于當今國際安全與和平的行動,是中國和平發展內涵的一種拓展。”曲星認為。 “中國能否和平發展,看中國如何與世界良性互動。”曲星說,也就是:能否把中國的機遇變成世界的機遇,能否把世界的機遇變成中國的機遇。“各國應該破除舊時代的‘零和’博弈思維。” 2013年,中國對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增長2.1%和7.5%,與東盟、南非、中亞五國新型市場國家貿易額再創新高。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將在下半年再度舉行聯合軍演;北京愿意把本國加快向西開放的行動,與印度的“東向政策”交匯融合,實現發展戰略對接。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林民旺認為,中國外交對戰略機遇期和和平發展的理解是有延續性的,而伴隨外部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沖突性,中國對新形勢有新的理解,但從根本上看,中國的外交依然是防御性的,而非進攻性的。 林民旺指出,國際社會要讀懂中國的“克制”,中國外交是義在前,利在后。 由于國際關系處于無政府狀態,一國的影響力加大很容易被別國利用。東海和南海近期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不少國家擔憂中國的崛起,渲染“中國威脅論”和對外霸權擴張。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孟祥青指出,中國的國際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對地區和世界事務開始產生重要影響力——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反對者變成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改造者,從被國際社會忽略和偶爾借重的對象轉變成一個既被重視,又被借重、同時又被加以防范和制約的對象。 “國際角色的轉變,使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關系日趨復雜,使外部環境變化與內部政策調整日益緊密相關,中國因素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重大因素。”孟祥青說。 “中國在東海、南海的所有舉動都是應對外界挑釁的。質疑中國的國家從未搞清楚中國外交作為的因果鏈。”林民旺指出。 領土爭端的解決方式,有兵戎相見,也有和平談判,實力是后盾。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力量,即使是和平談判,也只能是被動接受強權條件。“這是中國和平發展新內涵的最重要體現。”曲星指出。 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月28日舉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專家們表示,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僅有利于中國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和平發展的新內涵和新精神。 “中國目前在做的其實都是在維護底線。”林民旺說,中國絕不會對外稱霸、恃強凌弱,今后的中國外交只不過是會更具進取心,更加主動地為中國的發展爭取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因此,中國也在努力拓展和平外交的外延,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發出中國聲音,發揮中國作用。 這些公共產品,包括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提供的重要支持,譬如,為亞丁灣護航,參與敘利亞化武運輸護航任務,向聯合國派出最多的維和警察等。 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曲星認為,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用遍及五大洲的足跡,向國際社會表達了自己的誠意和行動——與世界一起,深化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是中共新領導集體新時期拓展和平發展內涵與外延的生動寫照。”曲星說。(記者 任沁沁 李建華秦華江) |
相關閱讀:
- [ 02-12]新疆7.3級地震致350間房屋受損 中央領導指示救災
- [ 02-12]男子自稱認識中央領導能從監獄撈人詐騙78萬
- [ 11-14]專家談國安委:中央領導獨立指揮 有三方面職能
- [ 10-30]厲行節約上升到法規高度 中央領導對此頻頻發聲
- [ 06-04]教育部調查顯示:大學生評價中央領導"親民"排首位
- [ 05-31]揭秘:給中央領導寫的信,是怎么進中南海的
- [ 04-30]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案辦理情況曾上報中央領導(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