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滾動新聞記者 梁美蘭 實習生 魯珊 通訊員 江翔 郭姝靜 長沙報道
洞庭湖近些年萎縮嚴重成為關注的焦點,幾十年來,洞庭湖水域面積變化趨勢如何?
7月2日,記者在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宣傳月啟動儀式上了解到,湖南省遙感中心長期的普查和研究近期將要得出結果,洞庭湖半個世紀以上擴張收縮的情況將“有圖有真相”。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7月2日透露,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區地理國情監測是今年重點監測試點任務。記者當天采訪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地理國情監測”負責人、湖南省遙感中心的總工程師余德清,提前揭開了洞庭湖變化歷程的面紗一角。
地理普查:清朝老航拍照片也會利用
地理國情普查,指的是對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普查。湖泊作為一種重要地表形態,究竟如何精細普查?
湖南省遙感中心總工程師余德清介紹,洞庭湖的普查主要采用遙感技術,“通過對不同時期衛星記錄、航拍所得到的照片,按精細度整合湖泊的面積、水位、洲灘等元素的數據。”
多年來負責監測洞庭湖的湖南省遙感中心對湖泊的演變“了如指掌”,“用于研究的材料整合了國內外的
衛星、航拍數據,甚至拿到了清朝時期外國人的老航拍片,還拿到了前蘇聯的衛星圖片。”余德清告訴記者,遙感中心以前一直在開展這方面工作,但做得不系統,今年要系統梳理并出成果。
洞庭湖監測瞄準湖泊面積巨變關鍵時點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地理國情監測項目就好比給洞庭湖做一個“編年史”。余德清介紹,這個項目瞄準了近60年來(1955—2013)洞庭湖區湖泊面積、湖岸岸線發生巨變的幾個關鍵時點,即1958年-1976年的全面性圍湖造田、19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2003年的三峽水庫運行等,利用1955年、上世紀60年代、1978年、1987年、1994年、2001年、2007年以及2014年等8期遙感影像監測各個時段洞庭湖的湖泊面積和岸線(堤岸)分布,查明各時段圍限湖泊與河流的大堤、自然岸線、水口斷面空間展布情況。
他說,目前項目已經進入后期的核算階段,最快2個月出結果,年底以前就可以向公眾公開。到時,洞庭湖半個多世紀的變化將以圖文形式呈現。
[初步結論]洞庭湖面積2003年后逐年減少
幾十年來洞庭湖變化的趨勢如何?余德清表示最擔心的是面積萎縮“太劇烈”了。
7月2日,記者從湖南省遙感中心獲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圖,均整合了各方面材料,得出上世紀70年代以來湖泊面積示意圖。
“基本上,洞庭湖的湖泊范圍從上世紀50年代到1978年逐年減少,1978年到現在基本維持穩定。”他介紹,但湖泊中心的洲灘越來越大,這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
不過,洞庭湖的面積呈現“上世紀90年代偏大,1996年面積達到最大,2003年后逐年減少”的態勢。余德清認為,這首先與氣候有關。“氣象統計顯示,1994年到2002年左右,屬于湖南地區的豐水期,雨水多,湖泊面積自然就大。”
“進入2003年后,湖泊面積快速縮減。”他向記者表示,“最準確的原因,將會在研究結果全部核準之后才能公開。”
余德清每年都要到洞庭湖多次調查,他除了對衛星圖上“宏觀”的洞庭湖了然于心之外,對真實的洞庭湖“微觀”短期變化亦有觀察。
“每年1、2月份我到洞庭湖,滿眼望去盡是河草,”余德清的話語中帶著無奈。“如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湖南省的戰略區域,這汪湖水顯得尤為舉足輕重,希望地理普查結果接下來能對洞庭湖的保護提供理性支持。”
[其他監測內容]開展湖區近20年濕地景觀演變監測
洲灘擴張演變、洲灘地表覆蓋變化監測
以洞庭湖湖岸岸線基本穩定為時點(1978—2013),利用1978年、1987年、1994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7年以及2014年等8期枯水季節相近水位下的遙感影像開展近36年間洲灘擴張演變、洲灘地表覆蓋變化監測,查明各時段洲灘邊界、形態和面積,洲灘中楊(柳)樹、蘆葦、湖草、白泥洲以及耕作利用、房屋建設等情況。
血吸蟲釘螺孳生環境變化監測
以1978—2014年為監測時段,利用8期枯水季節相近水位下的遙感影像開展近36年間血吸蟲釘螺孳生環境變化監測,查明各時段適宜血吸蟲釘螺孳生環境等分布情況。
湖泊周邊潛在污染源及廢水排泄口監測
以改革開放之初湖區周邊造紙、化工業尚不發達的1983年為時間節點,利用1983年、2004年、2014年等3期遙感影像開展1983年—2014年近30年來湖泊周邊潛在污染源及廢水排泄口監測,查明各時段湖泊周邊的造紙廠、化工廠等潛在污染源以及廢水排泄口分布狀況。
湖區濕地景觀類型演變監測
以三峽水庫運行前后各10年(1993—2013)為時點,利用1993年、1999年、2003年、2007年以及2014年等5期相近季節的遙感影像開展近20年來洞庭湖區濕地景觀類型演變監測,基于壓力-狀態-響應生態系統健康指標,構建洞庭湖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模型,總結演變規律,預測演變趨勢,評價生態環境演變與三峽水庫蓄水的關系。
洞庭湖不同水位下的水面與湖容變化趨勢監測
以三峽水庫運行前后為時點,利用80期不同水位下的遙感影像開展近20年間(1994—2014年)湖泊水面變化趨勢監測。結合各水文觀測站的水位高程,借助1988年、1998年1:10000水下地形和地表DEM,以城陵磯的水位為參照,建立不同水位下洞庭湖的水面曲面耦合模型,采用三維可視化技術進行湖容變化監測。
[小檔案]
遙感研究材料來源
1955年當時蘇聯在中國的航片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鎖眼”衛星的數據(當時保密,現在已解密)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陸地衛星
上世紀80年代多個國家衛星、航拍數據(美國陸地衛星、中國自己飛的航片、湖南省遙感中心的雷達數據)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外數據美國、法國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產衛星數據,借助國外數據
2000年以后至今多國十幾種衛星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