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百姓越來越關心政府財政支出的錢花了多少,如何花的,是否合理公平。日前,中央推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在財政預算信息公開上更進一步,亮出“家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逐步實施全面規范的預算公開制度,推進民主理財,建設陽光政府、法治政府。 財稅改革先亮“家底”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改革涉及社會各個領域,與政府、企業、居民聯系緊密,因而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一直充當著改革的“先行軍”。經過多年的調整和完善,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稅制,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建立完善了轉移支付制度和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實施了政府采購管理制度改革和成品油稅費改革,建立了科學發展機制等。 財稅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經過努力,該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如今,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正圍繞著“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大任務展開。 樓繼偉介紹,從邏輯看,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基礎、要先行;收入劃分改革需在相關稅種稅制改革基本完成后進行;而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需要量化指標并形成有共識的方案。整體改革任務重、難度大、時間緊。 “今明兩年是關鍵。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取得決定性進展,稅制改革在立法、推進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基本達成共識,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各項改革基本到位,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建立。”樓繼偉說。 公開透明有利監督 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三大任務中,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是建成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專家指出,要想使預算具有剛性約束力,就必須公開透明,有效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使財政預算實現陽光操作、陽光分配、陽光使用。 然而,現實中,財政預算并不夠公開和透明。“我覺得現在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多沒有納入統計范圍。”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例如公路交通這一項,包括限超辦、運管、運政、交警的罰沒收入等。 周天勇進一步指出,現在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很多錢收的不明不白,很多收費沒有納入預算,甚至也沒有納入預算外管理范圍;第二,亂收費太多,整個經濟的負擔太重,許多中小企業、制造業難以應付這種收費。總的來說,稅負太高,亂收費太多。所以不能設財政收入一塊、基金收入一塊、社會保險費一塊、國有資本金預算一塊,把它們分開,這是不對的,應該將所有收入納入統一的預算管理。 預算公開透明將能逐步解決上述問題。樓繼偉說,預算公開本質上是政府行為的透明,是建設陽光政府、責任政府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財政風險的需要。我們常說,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么讓群眾能看懂、社會能監督?提高透明度是最有效的途徑。 “預算公開是監督政府的有效方式,是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可以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說。 公開范圍還會擴大 中央一直在推進預算決算的公開,今后預算公開的改革將繼續深入,公開范圍還會擴大。樓繼偉介紹,下一步圍繞建立透明預算制度,要完善全口徑預算,增強預算的完整性,并推進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之間的統籌;進一步細化政府預決算公開內容、擴大部門預決算公開范圍和內容,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應公開本部門預決算。 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對本報記者說,今后預算公開改革應把更多的財政收費轉成稅;把沒受到監督的預算外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內;除“三公”支出外,還應公布更多的預算項目讓公眾知道。 “我國已于2012年全面取消預算外資金,但實際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公共資金未納入預算管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下一步,我國需要徹底落實預算全面、完整性原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建立全口徑的預算體系。嚴格實行全面取消預算外資金,對按規定必須納入預算管理的各種資金加強管理,杜絕“小金庫”現象;擴大、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逐步提升國有資產收益上繳比例;強化優化基金預算管理。 記者 羅 蘭 |
相關閱讀:
- [ 07-03]專家:深化財稅改革核心是建立預算管理長效機制
- [ 07-01]財稅體制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確定 開始制定房產稅
- [ 06-09]分析稱財稅改革整體方案年內或出臺 多方利益需權衡
- [ 06-07]中國將出臺財稅改革總體方案
- [ 05-28]社科院專家:當前征收房地產稅尚存在法理障礙
- [ 04-21]中國將啟動預算法三審 劍指財稅改革難題
- [ 03-05]中國承諾2014年不擴大赤字率 財稅改革迎攻堅年
- [ 03-05]今年我國財政赤字增至1.35萬億元 赤字率保持不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