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形勢掃描:應對挑戰 穩健前行
2014-07-16 20:17:18??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然而,全球經濟形勢仍存在不確定性,國內面臨“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仍然需要警惕,把注意力從短期的穩增長轉向改革的動力問題,從而保證中國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政策建議如下: 1、強化金融資源的市場化調控和資產負債管理,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改善和優化信貸結構和融資結構,并鼓勵金融有效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中國金融深化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一方面要著力創新金融調控方式、完善金融調控機制,強化金融資源的市場化調控和資產負債管理,通過窗口指導、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差別化存貸比、監管費、財政貼息和稅收激勵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在優化增量的同時逐步調整盤活存量,并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特別是加大對“三農”領域、新型城鎮化和保障性住房、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新興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小微企業等領域的定向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改善和優化信貸結構和融資結構,還需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場建設,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價格傳導機制。特別地,要繼續推動金融市場、金融產品、投資者和融資中介多元化發展,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動資本市場結構創新。 2.高度警惕可能集中出現的企業債務違約問題,既要打破剛性兌付,又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當前,要高度警惕中國企業的高債務率和債務違約問題。由于前期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房地產企業擴張過快,近幾年企業債務率攀升過快,2014年可能會有更多資不抵債的企業集中出現債務違約問題。要加快經濟主體的市場化建設,打破剛性兌付痼疾,建立真正市場化的風險定價機制,讓投資者自擔風險,通過市場約束道德風險和信貸增長失控問題,發展健康的信貸市場,推動資金流向更優質的資產。通過公開拍賣、公開的第三方介入等方式,建立透明的、市場化的違約處置機制。鑒于中國企業之間通過漫長的信貸鏈條緊密相連,許多債務合同是由第三方擔保的,在決定是否要拯救一家陷入困境的企業時,要把系統性因素作為最主要依據,既要允許正常違約,又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3.推進可持續型的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 如果僅僅依靠宏觀調控的寬松政策,即使可以實現今年穩增長的目標,但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杠桿率會抬得更高,累積的產能過剩和債務問題會更趨嚴重。因此,需要權衡利弊,推動更多有利于穩增長的改革措施,尋求發揮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巨大潛力。利用當前經濟增長下滑的壓力,倒逼各方面的改革加速,以盡快釋放改革帶來的增長紅利。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穩增長有兩大對策:一是創新投融資模式,著力引入長期權益性社會資本,推進可持續型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二是打破壟斷,放松準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 |
相關閱讀:
- [ 07-08]上半年經濟形勢述評:定而有謀 穩中有為
- [ 06-10]李克強在兩院院士大會作經濟形勢報告
- [ 06-04]我市召開1—5月份經濟形勢分析會
- [ 05-29]楊岳楊益民與企業家座談經濟形勢
- [ 05-14]有趣的經濟指數,教你快速判斷經濟形勢
- [ 04-29]福建廈門榮譽市民僑資企業沙龍論道經濟形勢
- [ 04-28]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 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