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群眾積極自救 “突發地震了,才更加體會到當支書的重要性。”魯甸縣龍頭山鎮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唐正云說。地震后,滿目瘡痍,全村群眾驚慌失措。“大家快點撤離到廣場,照顧好老人娃娃,注意安全,趕緊轉移!”災情就是命令,唐正云一路狂奔,一路呼喊。 “黨員干部站出來,年輕勞力干起來,我們一起幫助群眾安全轉移!”一瞬間,五個黨支部的127名黨員和青壯年勞動力,迅速投入“戰斗”。從地震到救援隊進入的一個多小時里,唐正云帶領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徒手救出了15個被埋的群眾,安全轉移了3000多群眾。 地震發生后,巧家新店派出所聞警而動,在交通中斷,救援隊還無法趕到現場的情況下,所長胡國華率4名民警立即趕赴轄區核查災情,當得知胃姑村災情較為嚴重時,便直赴胃姑村開展救援。 一路上落石不斷,民警們徒步前行,途經平地營村涼風臺村民小組時,發現兩間倒塌的房屋下傳出哭喊聲,民警立即展開營救。沒有施救的大型工具,民警們就用手刨,用肩扛。聽到從倒塌的屋里傳來哭聲,民警覺得營救還有很大的希望,就朝里面喊話。“老鄉,不要怕,你們一定要挺住,我們一定會把你們救出去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施救,從廢墟中徒手刨出了5名群眾,并及時將傷者送往醫院救治。 在前往胃姑村的路上,突然發現一輛面包車被落石砸壞,車內7人被困。民警手頭又沒有任何的拆裝工具,5名民警和趕來的群眾,便用自己的肩、手和頭充當千斤頂,將嚴重變形的面包車頂起,從夾縫中一個一個將被困人員救出,當把人員全部救出時,發現有兩人已沒有了生命氣息,民警和群眾一道,用門板、竹竿作成擔架,將另5名傷員抬下山,送往醫院治療。 當把傷員送下山時,已是晚上8時多,天空又下起了瓢潑大雨,民警們冒著暴雨和余震繼續朝胃姑村挺進。 生命至上 各方緊急行動 地震發生以來,各方力量堅持把人員搜救工作放在第一位。 4日晚上8時30分左右,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長遠山一趕到魯甸縣,就直奔救援隊設在縣第二幼兒園里的大本營。“一定要想辦法進入巧家縣深處,爭取把大本營建在包谷垴,然后建立與魯甸縣龍頭山鎮災區最便捷的通道。”遠山指著地圖說。“現在的重點是要突破盲區,在震后黃金時間展開救援。” 據介紹,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已經在魯甸災區展開了救援,在離龍頭山鎮附近10公里處,塌方嚴重,救援非常艱難。 據中國紅十字會救援隊領隊孫碩鵬介紹,紅十字會救援隊在魯甸地震災區救援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人員搜救,第二階段主要是救援物資的發放,第三階段是災區衛生設施、受災群眾轉移安置等工作。目前,紅十字會已有50多人進入龍頭山鎮災區,與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在現場進行搜救。 “手動破拆,快!”“要出來了,小心腳下!”“把孩子臉蓋上!”在龍頭山鎮中學背后的山坡上,一處倒塌的民房廢墟上,十幾名來自中國救援的救援人員正緊張地忙碌著。 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終于從完全倒塌的房子底部抬出了一個剛滿10歲的小女孩。 中國救援三支隊指導員張務寬告訴記者,震中區域倒塌的民房多修建在山坡上,呈天梯狀分布,倒塌瞬間沖擊力大,致命傷較多,傷者難以撐到救援的到來。 他說,中國救援派出100人的專業搜救人員緊急進入災區,分成四支隊伍全力開展搜救工作。4日從北京趕往災區時隊員們各自帶了一點壓縮餅干和一瓶水,到現在沒有正式吃一頓飯,實在困了,就在路邊露宿。期間,是靠災區群眾給點水喝撐過來的。 他說,中國救援的救援人員用探測儀定位了12個被埋者,可惜都沒有生命體征了,到目前已經搜救出4具遺體。隨著更多專業救援設備運到重災區,搜救效率會越來越高。 地震發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I級響應。 中國地震局派出由修濟剛副局長帶隊的有關單位部門專家共15人連夜趕赴災區。 4日下午,在總隊長霍樹鋒的帶領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也投入到了魯甸地震的搜救工作中。據救援隊隊員于新坤介紹,救援隊100名隊員共分成四個小組,分別進入魯甸縣龍頭山鎮、巧家縣包谷垴鄉和新店鄉三個災情最為嚴重的鄉鎮進行搜救。 “我們帶了8條搜救犬、6套搜救設備以及多臺發電機、排煙機、剪切破拆設備等,4日下午每人負重幾十斤徒步三四個小時進入災區。”于新坤說,從4日到5日上午我們已經搜出了7具遇難者遺體。 |
相關閱讀:
- [ 08-05]云南地震災區銀行網點大多數恢復營業 存款支取正常
- [ 08-05]國家測繪地信局公布魯甸地震震后首批無人機高分辨率影像圖
- [ 08-05]直擊:震后48小時,那些挺立災區的脊梁
- [ 08-05]廈門藍天救援隊災區見聞:救援要有針對性
- [ 08-05]民政部:18個省向云南捐贈救災資金1.43億元
- [ 08-05]科學救災讓群眾安心——云南魯甸震后48小時報告
- [ 08-05]未來十天魯甸地震災區陰雨較多 以小雨天氣為主
- [ 08-05]李克強到醫院看望地震傷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