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魯甸8月10日電 題:魯甸志愿者:哀悼后的前行與堅守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8月10日,上午八點的震中云南魯甸縣龍頭山鎮,兩小時后就是哀悼儀式。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志愿者們,還在繼續忙碌。 “就想讓最困難的人得到幫助” 當記者在龍頭山鎮灰街子安置點見到白宏偉時,他正和自己的志愿者同伴在為兩位老人拍攝視頻。 白宏偉來自四川自貢富順縣,37歲的他在地震發生后,于8月4日趕到震中龍頭山鎮。 眼下,他帶領幾名志愿者在為安置點和周邊的受災民眾做一件事——用視頻講述他們的故事。 “我們這個團隊主要就想讓最困難的人得到幫助,也得到外界的關注。”白宏偉拿出手機,為記者播放了拍攝于8日的一段視頻。 面對鏡頭,片子的主人公、38歲的趙以會帶著女兒泣不成聲。在地震中,家住龍頭山鎮龍泉村左家灣社的趙以會失去了丈夫、公公和表侄、侄女在內的7名親人。 除了災區民眾,其他志愿者也是白宏偉拍攝的主題。 白宏偉剛拍攝完的一位志愿者,是來自河北秦皇島的心理咨詢師袁通。39歲的袁通9日剛剛抵達震中,眼睛失明的他此前已經去過四川雅安蘆山地震災區,從事志愿服務。 “我只有三級心理咨詢師證,不過我還學過按摩,可以多為老鄉做點什么。”在安置點的一張桌子旁,袁通一邊為一位患腰椎病的老太太按摩治療,一邊告訴記者。 現在,白宏偉最焦心的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志愿者來幫助他發布這些視頻,“早點發出去就好了。” “最大的遺憾是沒在24小時內趕到” 位于龍頭山鎮龍泉中學操場的一頂堆滿藥品的帳篷前,程坤正在給一位救援人員發放藥品,“藿香正氣水,一次喝兩支,感冒藥一天三次,每次三片”。 35歲的山東漢子程坤,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院區的一名骨科醫生。 8月3日,地震發生時,他和妻子于媛穎正在重慶,原本準備開始一段溫馨的蜜月之旅。 3日下午,程坤所在的青島紅十字會志愿者微信群里第一時間彈出了災難的訊息。程坤決定,放棄度蜜月,搭運送救援醫療物資的汽車前往震中。 “有過后悔或是遺憾嗎?”記者問程坤。 “最大的遺憾是沒在24小時內趕到。”程坤說,自己是骨科醫生,地震發生后的前24個小時,最能幫到傷員。 在震中龍頭山鎮龍泉中學的日子里,程坤搶救了數名重病患,平均每天為120人提供醫療服務。 “你能理解他的決定嗎?為這事吵過架嗎?”記者又問程坤妻子。 “理解,沒吵過架。”在旁整理東西的于媛穎干脆地回答完,又帶著一絲嗔怪反問丈夫,“我們沒有吵過架吧?” 程坤有些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靦腆地笑著說,“我們在重慶的時候,從有點兒不開心倒能夠理解,到最后一塊兒進來,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的一個過程吧。” “志愿者同樣需要幫助” 地震發生后的幾天里,震中的食物和飲用水等已逐漸恢復供應,然而,一些志愿者,特別是“新兵”們仍然在初到災區時遇上了麻煩。有一群志愿者正在致力于成為志愿者中的“志愿者”。 “志愿者同樣需要幫助,我們的方向就是服務志愿者。”友成基金會副秘書長韓靖對記者表示,他帶領的志愿者團隊為震區的志愿者準備了一種“公益組織救災工作包”。 記者注意到,黑色的工作包內裝有急救包、頭盔、手電筒等志愿者常用裝備。 “我們以往的經驗是,通過支持一個志愿者,大概能支持一百個災民。”韓靖表示,通過為志愿者提供服務,可以起到“以一帶百”的效果。 “過去受災后,外界一般都給予硬件支持,缺少這種社區式的支持。”韓靖表示,志愿者同樣需要心理等方面的支援,“精神和物質一定要并舉。” “發放這種工作包非常有必要。”黃正楷認為,有了充分的準備,志愿者才能更好地服務災區。 10日中午,集體哀悼后的龍頭山鎮,人們已回到了緊張的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中。 白宏偉的右腳在前兩天的忙碌中受傷了,簡單包扎處理后,他穿著一雙拖鞋繼續工作。白宏偉說,明天,還有志愿者朋友將來支援他的團隊,“我不走,要一直堅持下去”。 程坤和于媛穎打算今天收拾行囊,搭車去成都,再返回青島,“我們第二批六個人昨天已經到了震區,工作不會停。” 韓靖和他的團隊,還奔走在受災的各個鄉鎮。 中午12點,一位志愿者快步走出龍泉中學時,用手機拍下地震前學校圍墻上寫著的一句話: “滿天烏云又能怎樣,穿越過就是陽光。”(完) |
相關閱讀:
- [ 08-10]云南昭通魯甸縣發生3.5級地震 震源深度9千米(圖)
- [ 08-10]魯甸地震特寫:抗震救災一線的父子兵
- [ 08-10]魯甸地震災區默哀現場失親災民放聲痛哭
- [ 08-10]魯甸震區過渡到重建生活 常規計劃免疫正逐步恢復
- [ 08-10]云南全省為魯甸地震遇難同胞默哀3分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