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9日至10日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國際問題專家表示,此次會議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務實合作,體現了中國和東盟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南海問題,東亞合作應先易后難循序推進。
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包括中國-東盟(10+1)外長會、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旨在為今年的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做好準備。
合作發展:中國-東盟關系的主流
去年中國和東盟慶祝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習近平主席倡導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中國-東盟關系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李克強總理提出“2+7合作框架”,為各領域務實合作作出了規劃。
此次會議期間,中方就落實“2+7合作框架”提出三大方面共12項具體倡議。包括推進商簽“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盡快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加快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盡快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
社科院亞太戰略研究院區域合作室主任王玉主表示,中國和東盟需要政治安全和經濟合作兩條腿走路。商簽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雙方友好的政治意愿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本身就是增信釋疑的過程,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籌建進程,將為東盟和本地區國家互聯互通提供融資平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說,盡管現在是域內外各方力量博弈的深水期,今年會議整體氣氛肯定要嚴峻一些,但中國和東盟的地緣關系無法改變,大多數國家還是愿意借用中國發展的快車,實現自己國內的經濟發展,中國也還是會堅定不移地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務實合作、睦鄰友好。
“雙軌思路”:南海問題解決之道
王毅說,中國和東盟已經找到了南海問題的解決之道。中方贊成并倡導“雙軌思路”,即有關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協商談判尋求和平解決,而南海的和平與穩定則由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
此次會議上,中國與東盟達成共識,今年9月將在華舉辦中國-東盟特別高官會,10月在泰國舉行第八次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高官會和第十二次聯合工作組會議,在年內就梳理各方共識文件和確定名人專家小組職責達成一致,作為“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的早期收獲。
針對美國在會上提出“凍結南海行動”,包括各聲索國承諾不再奪取島礁,不改變南海地形地貌,不采取針對他國的單邊行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賈秀東表示,美國近兩年屢次就南海問題發聲,憑借其對國際話語權的操控,使得南海問題熱度難減。
他說,攪渾南海問題實際上是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服務,使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分化中國與東盟的一個抓手。“美國的倡議實際上是為中國‘量身定做’,處處把中國行為解讀為破壞和平穩定,這是別有用心的。”
王毅在會議期間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作為負責任大國,中方愿繼續保持克制,但對于無理挑釁行為,中方必將做出清晰、堅定的回應。在會見美國國務卿克里時,王毅表示,中方歡迎美方在亞太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也希望美方尊重中國在本地區的正當權益。
先易后難:東亞合作原則
專家認為,當前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面臨的國際金融風險增多,東亞合作應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放在優先地位。與會各國外長表示,各國應進一步加強在金融、互聯互通、經貿、防災減災、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領域合作。
在東亞多個合作機制中,10+3合作具有良好基礎,建成了2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庫,設立了78萬噸大米緊急儲備,有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在24個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建立了60多個對話與合作機制。
政治互信仍然是地區合作的短板。社科院副研究員張潔表示,如果領土領海糾紛得不到妥善解決,將會阻礙地區經濟合作的步伐。
張潔認為,今年系列外長會的一個亮點是明年被確定為“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海洋經濟、海上聯通、海洋環境、防災減災等成為合作重點領域。
“這意味著先易后難,從低敏感領域向高敏感領域,從雙邊到多邊,從非傳統安全到傳統安全,各國可以漸進的方式增加政治互信?!彼f。(記者王慧慧 侯麗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