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銳話題·鄉鎮負債)村村都有“賬母娘”,家家都是債權人 ——多地鄉鎮負債窘況紀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新媒體專電 鎮上5000多戶,幾乎全是政府債權人;“打折收購”政府欠條成了生意,欠條甚至可以買東西成了“流通貨幣”;一個省成立448家鄉鎮融資平臺公司換著新花樣舉債,超過七成不盈利…… 這些驚人的數字和事實,是我國多地鄉鎮負債窘況的真實寫照。為何這些地區負債情況如此嚴重?囧人的負債亂象將如何收場?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日前赴多地進行了調查。 全鎮向政府討債,曾摘鎮政府招牌 近年來的首要工作,就是“找錢”。這是不久前一位獲評全國“最美基層干部”的鄉鎮黨委書記的自述。 他叫唐述林,湖南省桃源縣觀音寺鎮黨委書記,因帶領鄉鎮干部和群眾發展致富而知名。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化債是他幾年來的煩心事。 “你不知道鄉鎮工作有多難,幾乎每天都有事能把人給急死!”四十歲出頭的唐述林滿頭白發、滿面愁倦。 觀音寺鎮地處湘西北大山深處,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鎮政府因為集資興辦水泥廠失敗、墊交稅費等原因,負債高達1.27億元,鎮上5000多戶居民幾乎全是政府的債權人。這些居民討債最激烈時,曾有人摘鎮政府招牌。 受債務等各種問題困擾,唐述林的前任中,有人遭就地免職,有人干了半年就主動辭職。鎮政府面臨“上級任務不完成、政府債務不償還、工資福利不落實、機關食堂不開火、各級領導不愿去、干部職工不上班、百姓辦事找不到人”的尷尬境地。 唐述林上任后,靠找親友借幾十萬元才重新恢復機關運轉。近些年,債務問題雖有所改善,但唐述林仍然需要絞盡腦汁與討債人周旋、做安撫工作,工作開展得很艱難。 觀音寺鎮償債有自定原則:誰家有婚喪嫁娶給一點、誰家有子女升學、就業困難給一點、誰家有天災人禍給一點;爭來的上級項目,誰獲建設承包權,誰就得在數以千計的零散債權人中“收購”一定數量的政府欠條,以縮小債權人總量。 桃源縣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郭學兵告訴記者,桃源縣39個鄉鎮全部負債,負債總額達8.1億元,鄉鎮平均負債2025.6萬元。債權人多達21000多人次,絕大多數為當地干部群眾。 在湖南一些負債嚴重的鄉鎮,記者還了解到,“打折收購”鄉鎮政府對個人欠條是門“生意”,欠條一度甚至還能折價買東西,成了地方“流通貨幣”。 名為“借船過河”,實為變樣借債 舊債還在“拉仇恨”,新債悄悄上馬來。 “融資平臺下鄉”,就是近年在多地催生新增鄉鎮債務的新招數。 在湖北,有地方提出城鎮化要有“高規格”——最好是“省級戰略”,退而求其次也要地市層面推動;要有“高標準”——專業設計單位參與,不能由市縣政府部門自己簡單地做方案;要有“好平臺”——引入大規模的資本投入…… 如此“高標準、嚴要求”,資金從哪兒來? 記者在湖北、湖南等地了解到,近年陸續有鄉鎮采取土地開發融資模式籌資建設,一般要求開發商先墊資建設小城鎮商業街等基礎設施,待項目建成后再通過土地拍賣償還建設資金。 中部一個鄉鎮,提出要對鎮區縱橫多條道路擴寬、提檔、升級、美化、亮化、綠化等,需要投入資金數以千萬元計算。考慮建設資金的來源,這個鎮的答案是:通過創新模式和路徑,采取土地開發融資模式籌集項目資金,實行資本運作打通資金瓶頸。 這些鄉鎮將上述融資手段形象地比喻為“借船過河”。對于要來征地投資的客商,必須先墊資,按規劃標準建設相關基礎工程。按照事先的盤算,道路等基礎設施建好后,帶來人流物流聚集,進而形成自身商業投資價值,吸引更多投資。 但在現實中,相關舉措主要落腳點還是鄉鎮級商業用地拍賣。一旦項目推進過程中或后期土地出讓收益效果欠佳,不僅土地拍賣解決不了城鎮建設資金難籌措問題,還很容易形成新的鄉鎮債務。 記者采訪發現,在沿海發達省份鄉鎮,內地“借船過河”之類手法似乎已經遠不足以滿足更旺盛的資金需求。相應地,很多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一些鄉鎮融資已經步入“高端”——鄉鎮融資平臺紛紛出現。有的鄉鎮還成立了“投融資辦公室”,管轄一家或多家融資平臺公司。 東部沿海一個經濟發達省份審計部門去年發布的全省鄉鎮債務專項審計調查結果就顯示,截至2011年末,這個省共有448家鄉鎮融資平臺公司,債務余額174.11億元,占全省鄉鎮債務總量的43.55%。 舊債新債疊加,“雪球”再滾要炸 今年年初公布的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湖南和湖北鄉鎮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達114.86億元和194.18億元;全國鄉鎮政府負償還責任、擔保責任或救助責任的債務則分別達3070.12億元、116.02億元和461.15億元。 記者了解到,我國鄉鎮債務歷史積欠,源自四個“成債”:一是抗災救災緊急籌措資金成債;二是農村教育、基礎建設、計衛優撫、維穩接訪等支出成債;三是“三提五統”時代黨員干部墊繳稅費成債;四是鄉鎮興辦各種企業投融資失敗成債。 一些專家指出,我國鄉鎮由于“老債”存在的時間長的達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平靜表面背后,是掛賬計息“滾雪球”,“越拖越大、久拖要炸”。 記者發現,一些被沉淀鄉鎮債務困擾的縣,其財政狀況運轉捉襟見肘,經常“卡殼”,“吃飯財政”難以維系,基本上靠上級轉移支付、跑項目和要資金的“要飯財政”來維持。而那些債臺高筑的鄉鎮,情況就更加嚴峻。 前述東部沿海省審計部門調查發現,這個省鄉鎮融資平臺公司中不盈利的達319家,占71.21%(其中虧損192家,占42.86%)。 今年湖南省、湖北省公布的審計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兩省分別有293個和443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鄉鎮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則有的高達570多億元。加上當地鄉鎮政府承擔擔保責任或救助責任的債務,則逼近千億元大關。國家審計署報告顯示,全國有3465個鄉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記者蘇曉洲、沈翀、王圣志、杜放、劉軍、馮雷、李斌、葉前) |
相關閱讀:
- [ 08-20]臺中市建設為“五都”最多 債務為“五都”最少
- [ 08-14]男子辦信用卡還債 無力償還造成惡意透支涉嫌詐騙
- [ 08-12]專家稱地方債未過警戒線:政府仍有大量資產可償債
- [ 08-07]四地完成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招標 欲重塑政府信用
- [ 08-07]地方版微刺激投資額或超6萬億 資金來源成最大挑戰
- [ 08-07]人民日報稱高增長受不了沒必要:輕易不搞強刺激
- [ 08-06]多地政府機關被曝賴賬不還 墊資施工債主陷絕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