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機構面向300名60歲以上的廣州長者展開生活習慣調查,其中,230多人為年齡在60~75歲之間的健康自理長者,他們的80后子女超五成從不交“家用”(生活費),約近兩成曾經啃老。 超八成受訪老人曾資助子女買房 近日,杭州市擬立法禁止“啃老”的新聞引起社會熱議,有機構就面向300名60歲以上的廣州長者展開生活習慣調查。該調查發現,竟有約兩成的80后子女曾經啃老。 “既當房奴,又當孩奴,一直都是‘月光族’,不來啃老,已經是我們的幸運了,還怎會伸手(向孩子)要‘家用’。”68歲陸老伯的這一番話,道出了不少長者的心聲,多數長者表示,養老靠自己,如今消費指數高,不敢多指望兒女。 調查顯示,300名受訪者中,約半數長者的子女為“80后”,基本是獨生子女,這些“80后”子女超五成從不交“家用”,約近兩成曾經啃老。陸老伯的兒子是一家外資公司職員,其妻子是一名事業單位員工,兩人月收入加起來有12000多元,陸先生在記者面前算出一份每月家庭開銷賬單:房貸近5000元;汽車保管、保養費2200元;兒子的托費2500元;水、電、煤氣費及物業管理費約為1000多元。“你看看,還未算伙食費和兒子上藝術班的費用呢,已將近11000元了。”陸先生稱,每月過得緊巴巴,基本沒有盈余,難以給父母“家用”,只會在重大節日給父母、岳父母“派利是”略表孝心。 “結婚買房,交首付,我們支持了30萬元;生孩子,月嫂的工資5000多元,我們給的;孫女上幼兒園,入園贊助費4萬元,我們給的。”63歲的李阿姨說。問起女兒、女婿平時有沒有給點家用,她反而點著指頭算出了一筆女兒、女婿的“啃老”賬。 李阿姨說,她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結婚,生下女兒的時候,兩夫妻都還是工人,工資都是40多元,“八九十元,一半交了‘家用’,剩下一半過日子。” “苦日子,我們過怕了,希望孩子都能過得好點。”調查中,不少長者表達類似的想法。超八成受訪長者在子女購買房產時給予了資金支持,少則十萬八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逾八成健康老人不愿與子女同住 “健康自理老人,超過八成不喜歡與子女同住,而年紀老邁、自理能力減弱的老人,則絕大多數不愿入住養老院,期望與子女同住,得到照料。”該項調查的負責人介紹稱。 “即使沒有婆媳關系這難題,我也不想與兒子兒媳同住,省得變成他們的免費仆人。”61歲的蔣阿姨是社區藝術團的團長,身材勻稱,精神飽滿,打扮入時,乍看不過40出頭。蔣阿姨每天都有精彩節目,去老年大學學電腦、書法,在社區教跳舞,參加社區合唱團,和農友舊同事爬白云山……手機上的時間表周一到周五排得滿滿當當,“星期六日一定空出來,與家人團聚。”她認為,退休了,就要盡情享受晚年生活,“活出我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為了孩子、丈夫,不是上灶臺就是洗衣裳,勞勞碌碌。” 調查中,不少受訪長者和蔣阿姨持相似的觀點。有老人表示,不與子女同住,除了避免代際矛盾,還期望子女更加獨立。 而年紀老邁自理能力較弱的老人,他們則很渴望與子女同住,不想入住養老院。“他們最擔憂的是入住養老院,帶來更多家庭開銷,給子女造成壓力。” 調查負責人分析,老人不愿入住養老院的另一原因是擔心子女變相遺棄,“送進養老院就更加不管不顧了”。 超七成受訪老人是網購達人 調查負責人稱,他們通過調查發現,60~75歲的長者,超七成熱衷網購,愛用微信,每月網購消費超過千元。 “水果、零食、衣服、日雜品等,我都在網上買,方便又便宜。”林阿姨和丈夫梁老伯被譽為“網購達人”,經常在QQ、微信上為其他老人解答網購疑難。林阿姨笑稱,剛開始時,不會網上支付,看中了物品,等著兒子、兒媳周末回來了再幫忙網付,感覺很不方便,后來慢慢摸索,終于成功。 調查顯示,超七成老人每月網購超千元,主要投資在保健食用品上。“網店里,真正適合老年人的保健食用品不多,要用心去淘。”中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友謙稱,電商可面向老年群體需求開長者網店,搜羅品類齊全的老年用品,便于選購。 “我以前以為爸爸、媽媽的手機只是偶爾用來打電話。沒想到他們玩手機比我還在行。”最近一年多,白領呂小姐發現爸爸、媽媽在微信朋友圈中非常活躍,不僅出游時大秀手機拍攝美圖,還經營起自己的公眾號,“媽媽剛發一篇美味芝士蛋糕懶人做法,爸爸馬上又發一篇墨蘭日常培育。”而且,呂小姐發現,爸媽已擁有各自的粉絲團,每次發出大作,必有大量點贊和評論。(記者譚秋明) |
相關閱讀:
- [ 08-25]7省老人被騙一個億 特大集資詐騙團伙全國攬儲
- [ 08-24]89歲老人患白血病15年 6個子女護理日記書寫大孝
- [ 08-24]成都女嬰臍帶未剪被棄雨中 過路老人抱其等醫生
- [ 08-24]焦作白發老人抱老伴過馬路 網友:又相信愛了(圖)
- [ 08-24]七旬老人花書增的還債與報恩 三碗黃豆一世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