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稱當下城鄉戶口待遇差別30項 與社會公平相悖
2014-08-26 07:00:53??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今天起,我就是一個真正的深圳人了!”2014年4月,來深圳打工15年的楊先生終于辦下了深圳戶口。這得益于2010年以來深圳實施的積分入戶制度,只要是滿足相應積分要求的外來人口,都可以申請落戶。3年多來,已有20多萬人落戶深圳,圓了他們的“市民夢”。深圳的這一做法,是近年來戶籍制度改革的一種探索形式。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不僅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人民權利、推動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 一 戶籍制度連著你我他 戶籍制度是一項基本的社會管理制度。我國戶籍制度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它一直是歷代王朝進行征調賦役、落實社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后,于195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規定了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7項戶口登記制度。歷經一系列政策調整,我國逐漸形成了以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區分城鄉居民為主要特征的戶籍管理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戶籍制度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了城鄉之間人口難以自由流動、城鄉戶口附著的福利待遇差距過大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流動人員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遠離鄉土,到城里“闖世界”。然而,城鄉分立的戶籍制度好比一道高墻,讓很多農民雖然在城市里灑下了汗水、作出了貢獻,卻無法落下戶口、成為真正的“城里人”。201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而按戶籍人口算只有36%左右,有超過17%的人因戶籍限制處于“半市民化”的尷尬境地,不僅他們自身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也嚴重影響著社會階層的和諧與城鎮化的質量。現行戶籍制度負面效應不斷顯現,人們期盼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對改革的進展、動向十分關注。為什么這項改革牽動那么多人的神經? 戶籍關乎老百姓日常生活。戶籍,不僅證明一個人的身份屬性,也和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從出生到老去,許多事情都和戶籍緊密相連。無論是上學就業、結婚生子,還是社會福利、衣食住行,戶口都如影隨形。可以說,戶口簿雖薄,卻承載著多種多樣的社會功能,見證著萬千家庭的生活軌跡,戶籍制度改革必然受關注、被聚焦。 戶籍關乎社會公平正義。長期以來,戶口將我國民眾劃分為不同人群,有城里人和農村人,有外地人和本地人。不同的人,因戶口關系不同,享受著不同的社會待遇和福利。 有人統計,城鄉戶口在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方面的待遇差別高達30多項。雖然這是歷史形成的,受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從根本上看,與社會公平原則相悖。可以說,戶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國家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進程中,加速拆除橫亙在不同人群之間的藩籬,努力讓社會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到每個人。 戶籍關乎經濟社會發展。“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自由流動是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勞動力流動不斷加速,但現行戶籍制度,給勞動力打上無形的“烙印”,使其自由流動面臨諸多羈絆和壁壘,導致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戶籍制度改革,將有利于我國現代市場體系的完善,有助于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還要看到,未來一個時期,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到2020年將有1億左右的人新落戶城鎮。能否通過推進改革讓億萬農民兄弟進城落戶,直接關系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敗。 |
相關閱讀:
- [ 08-25]黨報談戶籍改革:讓農民進退有路 資源傾斜小城市
- [ 08-24]青奧會吉祥物被追捧 黨報稱改變命運靠“折騰”自己
- [ 08-22]黨報:美國如何在南海攪局 希拉里自傳暴露其居心
- [ 08-21]華裔美軍士兵曬吸毒照 黨報:大麻合法化是社會災難
- [ 08-19]烏8枚炮彈在俄爆炸 美插手亞太 黨報勸其量力而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