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患者的救命恩人,患者是醫生的衣食父母,雙方本是利益共同體。當醫患沖突一再發生,我們必須反思:哪些因素導致了矛盾升級?避免沖突發生,包括醫患雙方在內的全社會又該做些什么 —— 醫患相煎 全民之痛 一年七萬件令人揪心的醫患糾紛 近些年,醫患沖突不時發生,不少事件進入公眾視野。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現實下,今年8月以來各地接連發生的醫患之間的激烈沖突,仍顯得太過頻繁和扎眼: 8月10日,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一名產婦在做剖腹產手術時,因術后大出血不幸死亡。但醫院沒有及時告知家屬,直到家屬踹開手術室大門。最初媒體報道這樣描繪了當時的場景:“妻子赤身裸體躺在手術臺,滿口鮮血,眼睛里還含著淚水,可卻再也沒有了呼吸。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了。”雖然隨著院方回應和更多信息披露,事實和最初報道有一定出入,醫院并沒有耽誤搶救,但確實存在信息不透明、溝通不到位等問題,家屬也承認有打砸醫院情況。 8月15日下午,一名30歲的女性患者進入北京市宣武醫院急診室治療。患者延髓有病灶,醫生向患者家屬告知病情并說明病重。16日凌晨2點左右,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其后,患者家屬聚集30余名人員在急診室,提出“要么償命,要么賠償”,并把前來解釋的醫生數次逼到了角落里。當晚8點,患者家屬不顧規定強行將死者尸體搶出病房并放到車上想要拉走,在警察阻攔時,惡意開車撞向警察。最終五名鬧事人員被警方帶走。 8月17日晚上8時許,福建省武平縣桃溪鎮衛生院副院長蘭大雋,被發現墜亡在門診樓旁。死前,他正參與一起醫療糾紛調解。患者家屬要價25萬元,他沒有答應。隨后,他從調解室“失蹤”,并被發現墜亡。目前,相關部門已基本排除他殺。 8月20日,湖南省岳陽市一名男子因刀傷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部分死者家屬企圖扭送醫生至死者面前,并封堵住或鎖住急診科大門等。21日,200多名醫務人員“靜坐”抗議。岳陽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確認,該事件屬“醫鬧”。 …… 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的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患糾紛約7萬件。雖然這樣的數字建立在目前的就診人次和住院人數比10年前翻了一番的基礎上,但7萬的數字,仍令人揪心。 無辜醫生為醫患失信“還債” 在8月24日《解放日報》有關醫患糾紛的報道中,上海中山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楊震講述了自己全方位的自保措施:桌子是厚重的,恨不得都固定在地上,才不至于被掀;椅子是聯排的,才不容易被抱起來砸;給家屬倒的水必須是溫水,因為曾發生過倒熱茶,反被潑在工作人員臉上導致燙傷…… 在很多時候“打了白打”的現實下,沒人敢說楊震的自保措施不必要,但醫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救死扶傷,卻令人唏噓不已。 對于醫患沖突頻發,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病治療中心護士長胡梅英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醫學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未知性,醫生盡百分之百的努力,需要病患家屬的理解和互信。當醫生因可能的風險而不敢全力施救,患者也就失去挽回生命的最佳機會。“在這場紛爭中沒有贏家,且醫患關系越鬧越緊。” 7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分析了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五方面原因:對醫療服務特點認識不足,“非理性就醫”現象仍較普遍;對衛生事業發展規律認識不足,醫藥衛生體系仍不健全;對醫學局限性認識不夠,醫患溝通仍不順暢;醫療風險分擔和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不完善;輿論引導機制不健全。歸納可謂全面,但對于醫院、醫生的責任卻只字未提。 沒提醫院、醫生責任,未必是完全否認這方面責任。從現實看,多數醫患之間的激烈沖突,系患者不理性導致,所以,孤立地看每一起沖突,說醫方沒責任或者沒有主要責任,多數時候并無問題。但將這些沖突放在醫德失范的大背景下,我們會發現,患者對醫院、醫生失去信任,是患者不理性以致醫患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看,在某些沖突中被傷害的無辜醫生,實際上是在為醫德失范“還債”。 不想過多重復更多有關醫院、醫生的負面新聞,只說最近的一個例子:日前,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對一起非法買賣人體器官案件作出終審判決。這起被稱為全國最大的販腎案,涉及51枚腎臟,涉案金額1034萬余元。令人吃驚的是,除了組織者、中介、掮客之外,更有多名職業醫生卷入其中,參與手術;而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干脆就是腎臟移植地點。 盡管對問題嚴重程度的判斷不一,但醫療行業存在問題,卻令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當醫生不再是人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急劇下降。這種不信任是矛盾發生的根源。同樣可以肯定的是,除非解決雙方的信任問題,否則醫患矛盾不可能完全化解,沖突也不會絕跡。醫療行業應正視問題,痛下決心,堅決清除害群之馬。 |
相關閱讀:
- [ 08-26]處理醫患糾紛需回歸法治軌道
- [ 08-25]傷醫事件頻發,醫患之結靠“鬧”難解
- [ 08-24]傷醫事件頻發醫患“結”越鬧越緊 以改革重拾信任
- [ 08-22]缺乏“自省”的醫患關系豈能“遠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