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居民出境游增長迅速,越來越多的人在體驗異域風情同時,還把大量時間和金錢用在了“掃貨”上。中國游客的慷慨之舉為當地經濟作出了貢獻,但也造成國內消費外流,影響了內需的發展。專家指出,當前需要深化經濟結構調整,鼓勵創新,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和檔次,讓外流的“肥水”從海外回流。 國內掙錢國外花 隨著中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出境旅游成為一種時尚。然而,很多人出境時,醉翁之意不在“游”,盡在淘寶購物上,他們把在國內辛辛苦苦掙的錢大方地甩在了國外的商場里。最近剛從韓國濟州島旅行歸來的白領小陳向記者透露,她出境旅行費只有幾千元,購物卻花掉了2萬多元。有多次出國經驗的北京市民老姜表示,自己在境外旅行時,不是趕路,就是在購物。 全球最大的退稅運營商環球藍聯近日公布的研究結果稱,中國游客去年在世界各地免稅店購物增長將近1/3,占免稅店購物總金額比率近27%,位居全球首位。 中國游客巨大的消費力為目的地國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僅以非旅游熱門國家新西蘭為例,中國游客2012年就為其貢獻了6.51億紐幣的收入,而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間,這一數字更是升至8.69億紐幣(約合46.6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國內需不振的背景下,中國游客無疑成了各旅游目的地國的“財神爺”和“香餑餑”。各國紛紛出招鞏固中國客源: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呼吁建造中國主題酒店;法國內政部長提議中法警方聯手行動保護中國觀光客;倫敦市長則直接在BBC表示,如果不盡快放寬對華簽證,英國人的生意就會被巴黎搶去。 肥水流入外人家 為何國人喜歡在境外購物?業內人士分析,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國內外產品的品牌和質量有所差別是重要一點。 “一方面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質量上與國外產品確實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很多出國購物的人是沖著高端商品乃至奢侈品去的,這部分商品很多款式國內沒有,或數量極少,這是造成消費外流的一個原因。”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于任何消費行為而言,價格永遠是最敏感的因素。如果類似商品國內外價格差大于交通成本,消費者自然選擇去國外購買,這造成很多出境游客明知自己買的是“Made in China”,卻仍趨之若鶩。在北京某旅行社工作的劉女士對記者直言:“那些出境購物的游客,就是沖著國外免稅商店的商品比國內便宜很多才去的。” 人民幣升值也讓國人更敢于出境豪擲。“人民幣升值無疑增強了國內消費者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中國人更愿意在國外花錢。”天津財經大學國貿系講師楊珍增說。 專家指出,國內消費體驗及服務業水平較國外尚有差距,部分人缺乏文化自信以及對洋貨的崇拜心理,亦是出現“肥水外流”不容忽視的原因。 消費“回歸”拓渠道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調整結構,轉變方式,增長動力正在由傳統的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當務之急是擴大內需。專家指出,在這種背景下,政府要挖掘、調整、引導居民的消費需求,要采取多種措施讓外流了的“肥水”從海外回流。 業內人士建議,首先,要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創新,盡快使“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讓中國創造向世界經濟產業鏈的中高端移動,切實提高產品對國內外消費者的吸引力。 其次,要加強流通體制改革。“造成國內外商品價格差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商品流通環節過多,加價過多,最終將高昂的流通成本反映到商品價格上,導致缺乏競爭力。因此,政府應該引導企業建立廠商直營模式,對內加強自身品牌與商業模式建設,對外團結聯手,與外資品牌的高級代理商乃至品牌商直接談判,從而盡量減少代理層級和流通成本。”趙萍表示。 有關專家認為,應利用好國際貿易規則,積極斡旋,促使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高創意產品的出口限制,拓寬傳統貿易渠道,讓更多國外優質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使中國消費者在國內就能買到高端的外國商品。 |
相關閱讀:
- [ 06-18]平潭臺灣商品免稅市場開業 等你來“血拼”
- [ 05-08]聚焦轉型期社會“過度現實”:國人被貼不浪漫標簽
- [ 03-01]女子飛機上持停卡信用卡血拼 被檢方緩起訴
- [ 01-02]上海:一商場400斤黃金1小時內被搶購一空
- [ 12-19]圣誕節網絡購物走俏 品質與服務成主導因素
- [ 11-13]因老公“雙11”加班未陪過生日 女子血拼18萬元
- [ 11-12]女子通宵“血拼”突發心肌梗塞 稱再也不搞網購
- [ 11-12]“雙十一”廣西消費者在天貓消費超6億 實體店變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