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也可以是生產力,尤其當語言成為決策,可助推良政,護祐民生。"新常態"一詞,在很短時間內由經濟思想界步入世界和中國的決策語匯,成為當前分析經濟形勢與發展未來的熱詞。在"新常態"視角下,世界與中國,正面臨一個新的時代。
認識新的復雜世界
"新常態"出自經濟詞匯,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埃爾-埃里安等投資家使用。大約自2011年以來,國際投資界常用它來描述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增長低于平均水平的狀態。
在發達經濟世界,"新常態"可概括為"一低兩高",即低增長、高失業和高債務。無論美國,還是歐洲和日本,概莫能外。經過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歐美經濟持續20多年相對穩定繁榮的"大穩定",2008年發端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使西方思想界深刻反思。"新常態"正是反思結果之一。
如今,危機爆發已經六年,世界經濟發展呈現新的復雜情況。按照埃爾-埃里安的最新觀點,雖然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但是美國經濟增速放緩、高失業率和政府債務高漲的"新常態"并未結束。更有悲觀者,如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停滯可能成為新常態。
最近,地緣政治風險不斷為世界經濟增添新變數。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負責人魯奇爾·夏爾馬近日在美國《外交》雜志撰文說,過去全球投資者常聚焦GDP增長、就業和貿易并以此來預測投資。現如今,市場更關注政治變化,尤其是新領導人如何推動經濟改革,這成為觀測世界經濟的一種常態。
在宏觀政策應對上,百年來,世界經濟決策中,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幾經交替。最近的金融危機讓人們認識到,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成績單讓人擔憂。而在新常態下,傳統的凱恩斯"逆周期"政策也可能無法適用新的經濟現實。
且不管林林總總的經濟術語和五花八門的解釋,各方普遍認同,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新的風險因素不斷呈現,以往的藥方有可能不再是萬靈藥,世界經濟處于理論的探索期與政策的實驗期。
適應新的現實中國
在世界經濟復雜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公認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動機與穩定器,同時呈現出獨有的"新常態"。
從5月份至今,習近平主席兩度在公開場合提及"新常態"。敏銳的學者與傳媒意識到,這一決策語言的出現意味著新的政策信號。
習近平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現實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增速、結構與改革三方面取得更科學的平衡。曾經助推中國增長的各種經濟要素已不同以往。有經濟學家將這種新常態概括為"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四大特征。
"新常態"意味著宏觀政策的變化。注重微調控,不搞強刺激,定向調控,精準發力。人們注意到,今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創新不斷,成效顯著。
"新常態"更意味著思維的變化。中國決策層的行動已讓世人觀察到,在中國,不要沉溺于傳統思維,一切慣例都可能被打破。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國決策者提出了"三遵循三發展"方針,顯示經濟改革有了更明確指向。而將要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令世界對中國改革有了更多期待。未來的改革不只局限于經濟領域,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改革更是關鍵。
在很多思想者看來,中國領導人善于諮諏善道,采擷時新。無論"中國夢",還是"新常態",都能激發豐富的討論,通過各種解釋,不斷深化人們的認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院長阮宗澤認為,一個好的概念會給人們帶來思考,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中國世界相互增益
盡管含義不同,"新常態"下的世界與中國,將在全球化大潮中方產生新的互動。
2009年出版《黯然失色:生活在中國經濟主導地位的陰影下》一書的彼得森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薩布拉曼尼安認為,中國經濟將主導世界的未來趨勢不可阻擋。盡管一些西方學者一時還走不出"舊世界"的惆悵,但識時務者已經把更多注意力投入于中國的未來。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近日對記者說,中國經濟從"快速"增長到"顯著"增長的變化不僅有益于自身發展,也有益于世界。他建議,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未來更加注重的是,通過與其他大國的合作,向世界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例如貿易、經濟、投資以及安全等領域的規則制定。
僅從經濟外交領域來看,中國領導人近兩年來的世界足跡,習近平主席關于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列車的表態,都已向世界表明,中國愿與世界合作發展,互惠共贏。
無論世界還是中國,都邁入了一個新時代,要理解和適應這個時代的世界與中國,需要新的政治經濟學。"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化概念,而是動態的過程,它既復雜,又精要,既充滿挑戰,又有無限機遇。身處其中,需要新的視角,新的框架,新的邏輯。一個積極的,更具有建設性的中國,必將增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