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旭:現在這情況看八坰多地能收入六萬左右吧,六萬來斤吧。 記者:六萬左右。 徐加旭:嗯,五六萬斤。 記者:如果正常年景呢? 徐加旭:正常年景八坰地,最低最低得收20萬斤。 記者:20萬斤,也就是說現在整個的大概有接近80%的減產。 徐加旭:嗯,對,減產。 徐加旭說,他家8坰地中有5坰6畝地是承包地,一坰地的承辦費是一萬元,5坰6畝地承辦費就花出去了五萬六千元,除此之外,每坰地種子化肥成本要5000元,這樣算下來,8坰地光是投入成本就有11多萬元,按照減產后6萬斤玉米 的收成算,今年最低要虧損5萬元。 徐加旭:今年的損失和去年和前年二年掙的錢,等于今年一年全相等,頭二年的錢到現在(虧損的)全相等。 記者:全進去了? 徐加旭:全進去了。 記者:村子里像你這樣的多嗎? 徐加旭:這樣的得占到60%、70%吧。 徐加旭告訴記者,再過40來天,就要開始秋收,今年這樣的旱情,即便再澆水,對玉米產量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用,減產已成定局。 徐加旭:心里不好受,一年的收入,春起能打多些多些糧,能收入多些多些糧,現在提前知道了,每年得到秋頭賣糧的時候才能知道一坰地能剩多少錢,現在已經知道收入了,現在已經沒有收入了,已經知道了。 據了解,自7月份以來,長嶺縣持續出現長達近一個月的高溫少雨天氣。1—7月份,全縣降水量為211.7毫米,比歷年同期少80.4毫米,其中僅7月份就少了104.5毫米,導致全縣所有鄉鎮不同程度出現旱情。 吉林省長嶺縣農業局副局長孫德峰:70%多都受旱了,這個范圍是比較大的。 據長嶺縣農業部門統計,截至到8月20號,長嶺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4萬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2.2%。其中,重災面積5萬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5%;絕收面積3萬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 記者:你們估計,預估的話減產會達到多少? 孫德峰:預估損失五六十萬噸糧食這樣。 記者:五六十萬噸的話就是和去年相比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比例? 孫德峰:百分之十幾,至少得百分之十幾。 記者了解到,干旱不僅導致糧食減產,也使得當地的地下水位快速下降,部分村民的生活用水出現了困難。長嶺縣集體鄉金寶村村民宋保江家的吃水水井已經快兩個月抽不上來水。 記者:從哪天開始沒水了? 宋保江:打抗旱開始就沒水了,咋抽也沒有水了。 宋保江說,不久前,鄰居花了一萬多元新打了一口100多米深的井,自己沒有錢打井,只能每天求助鄰居。 宋保江:現在壓水也壓不上來,沒有水,我挑水(吃)。 宋保江一家養了不少牲畜,連豬帶羊二十多頭,每天家人的飲水以及牲畜飲水,全靠宋保江用扁擔一桶一桶地挑回來,每天要挑幾十桶。 宋保江:天挑,沒水,我挑了一個多月了。 不僅是在長嶺縣,包括農安、公主嶺等10個產糧大縣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情。這里是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干花鎮烏蘭花村,路邊地里的玉米看上去低矮、瘦小,大部分葉片都已經枯黃。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干花鎮烏蘭花村村民倉洪學:這樣的(葉子),用火點都能著。 倉洪學又隨手在地里給記者掰了兩個玉米棒子。 倉洪學:看看,旱得非常嚴重,今年干旱得特別厲害。 記者:你估計你這一坰地今年能收多少? 倉洪學:這樣一坰地,就是這種情況,也就三四千斤玉米。 記者:三四千斤,正常情況下能收多少? 倉洪學:正常情況下一萬七八千斤。 倉洪學告訴記者,他今年總共種了四坰地,目前的情況下,他估計今年整體產量要減少三分之二,連春耕的成本都收不上來。 倉洪學:去年是四坰地,其中這四坰地去掉開支,能收入三萬元左右吧。 記者:三萬塊錢,就是除去成本? 倉洪學:對,純收入。 記者:那今年呢? 倉洪學:今年成本去掉,還要搭錢。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干花鎮村民張井芳:反正我這么大歲數根本就沒經歷過這樣的。 記者:這么大歲數沒有經歷過。 張井芳: 沒經過今年年頭這樣的,農民就是太苦惱了,我不敢上地,一上地看著心都難受。 村民張井芳今年已經70歲,他說,打他記事起就沒這么旱過。他家算上兒子們一起總共有十來坰地,今年估計成本都收不回來。 張井芳:辛辛苦苦一年,肥種子全投進去了,這你說收不回去,這一年要不收入,這四五年都緩不過來都得差這樣。怎么整,那是天災,誰也沒招。 村民張井芳有句話很讓人觸動,他說那是天災,誰也沒招。不過,《經濟半小時》記者在另外一個旱區,卻發現這里的莊稼長勢喜人。這又是為什么呢? |
相關閱讀:
- [ 09-06]濟南趵突泉持續噴涌11年 連續干旱或面臨停噴
- [ 09-06]遼寧果農因干旱損失慘重 稱聽神曲小蘋果就鬧心
- [ 09-04]氣象局:北方旱區現明顯降水過程 氣象干旱緩和
- [ 08-25]吉林遼寧等氣象干旱區有較強降雨 重慶局地大暴雨
- [ 08-23]河南干旱部分民眾抵制冰桶挑戰 大喊“我們要喝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