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
2014-09-12 10:45:50? ?來源:子曰師說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所以當我們作為主導者呼朋喚友、樂在其中的時候,當我們作為從屬者三五成群、眾星捧月的時候,我們能否坦然回答,自己和他人的友好相交,都是善意相對、不摻邪念的? 諸葛亮在《論交》里說道:“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險夷而益固。”出于勢利的交往,不能久長,不可穩固。而君子相交的珍貴,就像是一棵常青樹,在溫暖的順境里不必去刻意錦上添花、增枝加葉,在寒冷的逆境中也不會改投別處、落井下石,能夠經處任何時節的考驗,而且在患難之時更顯堅固。 所以,在“友善”一詞里,“善”的重要性,就如同是常青樹的根基,促發著地表上生長出友好的綠葉與鮮花,然而花葉都只是美好的表象,善意才是這棵樹之所以長存的基礎。花開花落的表象可順其自然,堅如磐石的善心卻不可更改。 《孟子》里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人為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善中友外,方為友善。 (二)與人為善,給人機會 對于積極關系人群,我們在表現出友好的同時,要注意自己的發心是否真誠善良。而對于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人、不喜歡的人、不在意的人,比如與自己意見相左、志向不同的人,或者是學問水平、職位成就、生活質量甚至道德品性都低于自己的人,我們常常會怠慢、會輕視、會疏忽,更有甚者,會惡言相向、勢同水火。每個人生命里都存在著這樣的人群,而且我們每天絕大部分遇見的都是這個群體,比如陌生人、比如點頭之交、比如身份低微的人、比如本身素質不高的人,與這類人群的相交,其實是構成了我們無所不在的交往空間。我們姑且稱呼這類人際群體,為人生中的非積極關系人群,他們不是我們抱有強烈主動性要去交往、去了解、去友好相待的。 然而任何一種人群、任何一種交往,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一部分,如果讓這一部分以消極之心、以怠慢之態、以無禮之姿去對待,那么這種消極、怠慢、無禮就首先構成了我們自己人生整體的一部分,就已經消解著生活對于我們自己的友好。所以,面對非積極關系人群是否能秉持理智的友好,才真正體現出一個人的修為。 而怎樣達成這份修為,我們可以翻開《論語》找答案。《論語》對于為人處世最切實的指導意義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忠恕”的概念。在《論語》里有這樣一段遺響千年的對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曾參傳道,告訴他:我所有的學說,都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的。曾參領受,而其他學生卻不明所以,紛紛向他求教,曾參對大家感嘆: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啊。 |
相關閱讀:
- [ 09-11]國學泰斗湯一介靈堂接受吊唁 習近平送花圈
- [ 09-11]國學大師湯一介為父修建紀念館 在開館前夜去世
- [ 09-11]國學大師湯一介層叮囑晚輩:學以致用 善良謙虛
- [ 09-09]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
- [ 09-06]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