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22日到24日兩天內,美國和印度的火星探測器前后腳抵達火星,順利入軌,讓這個9月成為人類的“火星月”。迄今為止,火星探測器中的空間軌道器成員已增至5個:美國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的“火星偵查軌道器”、“奧德賽”和“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歐空局的“火星快車”和印度的“曼加里安”。同時,火星上還有兩輛漫游車,NASA的“好奇”號和“機遇”號在摸爬探路。 “曼加里安”(Mangalyaan,印地語“火星飛船”)是印度的第一個火星軌道任務,繞行星飛行而不著陸。重量為1350千克,耗資僅7500萬美元,據說由國內技術制造,這也讓印度一躍成為深空探測精英俱樂部國家。 見證入軌 “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自去年11月5日發射,經過了6.66億公里的旅行,在本周一到達火星重力場外層,其主液燃發動機在休眠了300天后成功點火。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證實,“曼加里安”經歷了“完美的按計劃的4秒鐘燃燒”,調整了它的運動軌跡,成功進入火星重力軌道。 印度總理莫迪23日晚到達班加羅爾(Bangalore),在ISRO指揮中心與科學家們一同見證了衛星的最后入軌。 印度方面表示,這次成功標志著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的一項重大成就。印度雖然有很多窮人,但她也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科技教育系統,培養了數百萬的程序設計師、工程師和博士,他們迅速成為中產階級。 對于今后的研究方向,ISRO主管拉達克里希南說,雖然空間局希望能很快發射一顆漫游器到月球上,也想發射另一個航天器去研究太陽,但還是集中在商業和導航衛星應用上。印度非政府團體“德里科學論壇”的拉胡南達表示,印度“可能受到某些限制,因為我們在純科學探索和理念操練方面無法承擔那么多開銷”。 “曼加里安”號成功入軌展示了印度在設計、計劃、管理和操作深空任務方面的能力。印度已經成功發射了一顆月球軌道器Chandrayaan-1,并在2008年發現了月球上有水的關鍵證據。但他們的主要研究仍在開發用于商業和導航衛星應用的技術,為公司或政府發射衛星或研究設備到太空,這些服務會帶來巨大的回報。“如果我們打算賺錢,我們將走這條路。”拉胡南達說。 歷史曲折 讓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絕非易事。全世界嘗試過的火星計劃已有41次,其中23次失敗了,失敗率過半。 NASA一共向火星發射了21顆探測器,其中15顆幾乎取得了完全的或超出計劃的成功,成功率高達70%。首次成功是在1964年,“水手4號”(Mariner 4)航天器飛越火星,傳回了21張模糊的火星表面圖。1971年,美國“水手9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器。此外,還有“海盜1號”,“火星探路者”號釋放的第一輛火星車“索杰納”,壽命已超過13年的“火星奧德賽”飛船等等。 蘇聯到其1990年解體為止,一共向火星發射了17個探測器,但這些探測器幾乎全部失敗了,只有3個取得了成功或部分成功,而這3個目前已不再工作。1996年俄羅斯宣布實施該國獨立之后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火星96”,但在發射時便發生爆炸而失敗;然后是日本在1998年發射該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Nozomi),盡管發射成功,卻最終入軌失敗。 歐洲空間局(ESA)2003年發射了“火星快車”(Mars Express)軌道器,并搭載了英國研制的著陸器“獵兔犬2號”(Beagle-2)。雖然“火星快車”成功進入了軌道,并從2003年一直工作至今,“獵兔犬”在降落火星之后便失蹤了。 其他國家最新的一次嘗試發生在2011年。經過多次協商和計劃推遲,中國決定將本國研制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在俄羅斯將要發射的“福布斯-土壤號”探測器上,由俄羅斯發射,共同飛往火星實施探測。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俄羅斯方面火箭故障,探測器聯合體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項目最終失敗。 去年11月18日,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成功發射,今年9月21日(美國東部時間)成功入軌;“曼加里安”號是去年11月5日發射,今年9月24日成功入軌。 科學目標 火星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移民“希望的土地”。它有個大氣層能屏蔽宇宙射線,希望到火星探險及移民的人甚至組成了一個火星協會。火星協會領導羅伯特·魯賓說:“跟月球的宜居性比起來,火星就像是航海時代的北美對格陵蘭。“奧德賽”和“鳳凰”號火星車曾發現火星土壤含水的證據。 火星是怎樣形成的?它的氣候系統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形成生命的條件?宇宙其他地方是否還有生命存在?迄今為止,所有火星探測儀器傳來的數據都還不足以解答這些問題。 印度“曼加里安”探測器計劃沿橢圓形軌道飛行至少6個月,軌道最近點離火星表面365千米,最遠點8萬千米。它的科學目標包括:用5個太陽能儀器收集數據,幫助確定火星天氣系統是怎樣運作的;人們相信火星上曾有大量的水,現在這些水哪兒去了;研究火星上的甲烷,甲烷是地球生命過程中的一種關鍵化學成分,而地質過程中也會產生。 專家認為,“曼加里安”號收集的數據不僅能幫人們回答這些問題,也是對美國Maven研究任務的補充。(本報記者 常麗君) |
相關閱讀:
- [ 09-19]印火星探測或成亞洲第一 探測器24日將抵達火星
- [ 06-25]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曝光 將探討移民建棲息地可能性
- [ 05-21]3志愿者“月宮”閉關105天出艙 肉食品為黃粉蟲
- [ 03-01]全國政協委員:我國已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 [ 12-02]“玉兔”登月最難點:如何“不摔跤”
- [ 12-02]“玉兔”將回傳國旗登月照 帶月壤2020年以前實現
- [ 12-01]2000年 發表中國航天史上第一份政府白皮書
- [ 12-01]“嫦娥”再飛天 需闖“七道坎”(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