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習式外交”:變零和博弈為繁榮共進
2014-10-12 07:53: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孫靖 |
分享到:
|
推進“一帶一路”重大戰略:促中西方融合 在習近平的每次外訪中,經濟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在外界看來,習近平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勢必將成為未來中國推動與多國關系發展的新動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說,“一帶一路”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促進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政治的交流、開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紐約時報》認為,習近平一直在嘗試與中亞國家鞏固關系,這樣的方針將把中國的利益拓展出亞太地區的傳統范圍,并將服務于其巨大的能源需求。這一重大戰略還有一個優勢,可以對抗并補充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011年宣布的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 英國《獨立報》則稱,中國2013年第三季度在中亞能源和基建行業投資共500多億美元,以數據證實北京打造“新絲綢之路”的雄心。這體現了北京的能源供應安全戰略,以及在新興經濟國家打開工業產品出口市場的努力。 其中,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均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節點。此外,美聯社報道指,習近平還在南亞多國進行訪問,以拉近外交關系,并推動現代海上“絲綢之路”愿景的建設——即通過海路連接中國與歐洲。 日本《外交學者》認為,“海上絲綢之路”顯然和陸地上的“新絲綢之路”具有相似之處,后者從中國向西延伸至中亞國家。這兩個概念體現了中國作為主要經濟強國的歷史淵源,完全切合習近平最喜歡談的民族復興主題。兩者加在一起,描繪出了中國作為一個地區強國的畫面,它試圖將自己的經濟主導作用向西拓展至伊朗,甚至東歐。 “‘新絲綢之路’有條件成為為該區域歐亞所有國家利益提供服務、共享成果的共同之路。”俄羅斯之聲形容。 潤物無聲 講好“中國故事” 去年,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發表講話,首次從戰略高度明晰了中國形象的獨特內涵——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向社會各界明確了一個久被忽視的原則——與傳統西方大國相比,中國的國家形象必須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 行勝于言。《紐約時報》文章稱,習近平多次發表演講,強調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知。他講話個性鮮明,演講中多次提及民眾日常生活場景,比如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播放、中國玉樹兒童給剛果總統薩蘇寫的信等等。以實話、家常話代替刻板的口號,適應公共外交需要的生活化語言成為中國外交的新時尚。 同時,習近平多次出訪都在當地主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如在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就在韓國《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同時發表題為《風好正揚帆》的署名文章,將“中國夢”與韓國的“第二漢江奇跡”聯系起來,拉近中韓民眾之間的感情。 美國媒體稱,這些文章主要闡述習近平的“中國夢”概念,服務于他擴大中國軟實力外交的目標,也在國內提升他富有感召力的領導人形象。 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投身國際事務,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成為國際舞臺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大國。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新德里宣布,中國政府將再次向國際社會抗擊埃博拉疫情提供援助。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增加其對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捐贈,也被視為一次對中國對非外交的考驗,因為中非貿易和投資日益擴大,也因為中非友誼的歷史承諾。 世衛組織也發表聲明,歡迎中國政府向塞拉利昂派遣移動實驗室檢測隊,以增強該國的病毒檢測能力。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表示,此舉顯示出中國政府對加強應對埃博拉疫情國際努力的堅定承諾,并為其他國家做出了表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強調“公共外交”,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詞匯。英國《金融時報》稱,公共外交已經融入到中國外交的制度設計與外交活動之中,它打破了外交的神秘性,為中國與世界全面對接提供了多種渠道,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之間,中國成為世界之中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次國家層面尤其是社會乃至個人層面的互動,也日益成為推動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動力,借助公共外交的力量讓社會與個體都成為外交的當事人,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完) |
相關閱讀:
- [ 01-28]第二批活動應多點“習式調研”
- [ 11-12]“習式外交”交出高分答卷:戰略清晰 充滿自信
- [ 05-18]媒體解讀“習式”話語風格:質樸清新 善用隱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