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13日表示,中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近年來已有長足進步,在大力發展業務衛星的同時,建議以應對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為主要科學目標,構建中國的全球變化科學衛星觀測系統。 2014亞太遙感國際會議當日在北京開幕,郭華東在作大會主題報告時有此表述。 根據國際衛星對地觀測委員會的最新統計,全球已發射對地觀測衛星200余顆,正在計劃和規劃至2030年的對地觀測衛星也有200余顆。 郭華東指出,在國際已發射的衛星中,真正的全球變化科學衛星僅有25顆。中國已發射了系列遙感衛星,主要為行業衛星,尚缺乏全球變化科學衛星的系統布署。 郭華東說,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宏觀、快速、準確特點使其成為全球變化現象觀測的一種關鍵手段。針對目前衛星觀測數據存在的不連續性、不確定性、組網觀測不優化等不足,他們提出發展由7類6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變化系列科學衛星的構想。 這7類6顆衛星包括大氣碳衛星、氣溶膠衛星、森林生物量衛星、冰川衛星、晝夜間燈光衛星、海洋鹽度衛星。他們還提出建立面向全球變化研究的月基對地觀測平臺的設想。 “這些衛星將有效應對我國對全球環境變化的研究需求,而中國空間技術的快速迅猛發展為衛星的發展發射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和儲備。”郭華東說,“十二五”期間規劃的科學衛星主要是深空探測衛星。 每兩年一屆的亞太遙感國際會議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遙感學術會議之一。本屆會議以“地球系統科學遙感與環境健康監測”為主題,來自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專家參會。 當日開幕式,美國宇航局地球科學技術辦公室副主任GeorgeKomar、國際光學與光子學會主席PhilStahl等學者也作了主題報告。他們稱,首個用于星系、恒星和行星系統起源和演化研究的傳感器JWST計劃于2018年發射。(完) |
相關閱讀:
- [ 06-09]中科院院士郭華東: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
- [ 09-28]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地區最新系列衛星影像圖發布
- [ 12-31]中國應用地面監測系統研究全球變化中的南極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