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8日召開的公共交通價格調整聽證會上,將有10名消費者代表參與聽證發表意見。市消協表示,這10人都是首次參加聽證,這在近幾年的聽證會中還是第一次,而且這些代表均以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為主要出行方式。在本報記者已采訪到的代表中,多數人對調價沒有太大異議。 10名消費者全是聽證“新人” 按照《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參加價格聽證會的代表中,消費者代表不得少于總人數的2/5。 本次聽證會的代表確定為25人,消費者代表10人,均由北京市消協推薦產生。 市消協有關負責人昨天向記者表示,這些消費者代表,均為首次參加聽證會的“新人”,而且代表的人選也不從消協本系統工作人員中產生。這是為了減少聽證會消費者代表的重復性,讓更多不同領域的消費者可以參與聽證會。 開車上班族被從名單“拿下” 在此次篩選消費者代表過程中,除了“關心北京的城市建設與發展、熱心公益事業、熟悉關心相關領域情況,具有一定調查研究、分析論證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基本條件,市消協還專門制定了幾個條件。首先就是要求以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為主要出行方式,其次要以在郊區居住但在城區或地鐵沿線人員聚集居住區的上班族為主,兼顧退休、上學及其他人群。 “本次推薦中,我們在核實階段發現一位代表平時主要開車上下班,最后這名消費者被拿掉了,更換了新的代表。”市消協工作人員說。 最終確定的10名消費者代表包括了乘坐公交地鐵上班的工作人員、低保人員、接送學生的家長、社區干部、退休人員、業內專家等不同人群。 聽證將搜集意見并走訪調研 對于調價方案,消費者代表們多數同意調價,但針對如何調整,意見并不一致。 昨天中午起,10位消費者代表陸續從工作人員手中簽收到了一沓有30多頁厚的聽證材料。據幾位消費者代表透露,10月21日市發改委將組織所有聽證代表開會,介紹公共交通調價情況,并走訪一些地點做調研。 有消費者代表向記者表示,目前已經收到了市發改委的公共交通調價方案,將搜集居民、同事的意見和想法,再形成最終在聽證會上要發表的建議。 意見 居委會主任 用公里數計價乘客沒概念 消費者代表、昌平區天通苑南街道北方明珠社區居委會主任張文平認為:“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大多是中低層收入人群,漲價無疑增加出行成本。”如果要在調價方案中選擇,她更傾向于地鐵和公交調價方案二。 “價格調整后,短距離出行我會選擇步行或自行車,長距離會選擇地鐵。”張大姐說,自己家住6號線草房站附近,早上先坐6號線到東四站換乘5號線,足足需要近20站到立水橋站,“目前我每個月的交通費大約48元,調整后大概得168元。” 張文平指出,調價方案中都是用公里數來計價,但很多市民實際上對公里數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無法根據公里數來選擇出行方式。 公司職員 地鐵票“上不封頂”不合理 來自北京鏈車互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消費者代表菲菲贊成地鐵和公交調價的方案二。不過她認為地鐵票價“上不封頂”的規定對遠距離出行的乘客不劃算。“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住在郊區,長距離地鐵出行的交通成本會增大很多。” 同時,她也覺得地鐵和公交車按公里數計價欠缺合理性,“建議地鐵和公交以明確的站數來計價。”還有,按公里數計價有“里程節點如何計價”的問題,比如剛好是12公里時,應該是4元還是5元?方案并無明確規定。 大學教授 調整票價為了改善出行環境 “其實并不是票價越便宜,對市民越好,票價調整的最終目的是在于改善大家的出行環境。”消費者代表、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韓寶明認為,應該把價格方案更加細化,“對公共出行消費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以及各個時段客流結構,應核算得更細致,更有針對性。” “我的研究團隊之前一直在做和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相關的課題”,韓寶明說他將從學術及專業角度對客流結構、錯峰出行方式等提出建議。“從目前的方案看,票價調整主要依靠的是里程數這一指標,我們正在研究探討方案,希望能提出一些更多的考量指標,來給調價方案做參考”。 “老公交” 調價應考慮外來打工人群 在亮馬國際珠寶古玩城工作的孔令海大爺今年63歲,是消費者代表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他告訴記者,多年來自己每天的出行方式都是公交加地鐵:每天早上從海淀區閔莊路出發坐528路到巴溝站、乘坐地鐵10號線到亮馬橋站,再坐上一段418路公交車,每天支出5.6元,“談公共交通出行的感受最有發言權。” 孔大爺說,對他個人來說,公交和地鐵兩套方案調整后的價格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他認為新的優惠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價格上漲。 知道自己成為聽證會代表后,孔大爺還特意和小區里的不少保潔、物業管理人員聊起了這個話題,“票價調整也得考慮外來打工人群的特殊情況,通勤成本占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這一條是不是可以再細分一些?”孔大爺說,不少外來打工人群往往住在郊區,但工作在市區,每天一來一往距離挺長,交通費用對他們不是筆小數目。 “老國企” 地鐵方案里12公里有點短 豐臺區太平橋綜合市場的鄧連才表示,自己最關心充分發揮地面交通的作用。“我常坐公交,但很多人坐公交只是為了去地鐵站,公交的利用率太低,沒有發揮到最大。”鄧連才家門口就有直達單位的公交,可早晚高峰往往擁堵,為節省時間,他只能選擇乘地鐵上班。他建議相關部門增設公交專用道,讓公交通行在時間上得到保證,就可以有效分擔地鐵客流。 此外,鄧連才更傾向地鐵調價方案二,但認為12公里的距離有點短,應該適當延長一點。“我們這類老國企人員收入不高,調價后我一個月少說也得多出60元的交通費。” 本報記者 楊濱 D044 聽證 聽證代表共25人 消費者 10人 市人大代表 4人 市政協委員 4人 政府部門 3人 專家學者 2人 經營企業 2人 25名價格聽證代表中,經營企業的兩名代表分別來自公交地鐵運營企業;3名政府部門代表分別來自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和市交通委;年齡最小的是34歲的消費者代表菲菲,年齡最大的是68歲的市人大代表段淑珍。X154 調查 地鐵出行 5元錢成“分水嶺” 本報訊(記者孫穎)地鐵調價已經箭在弦上,零點指標數據顯示,相對于非地鐵出行族,地鐵出行族反而更支持漲價,比非地鐵出行族高出21個百分點,主要目的是希望換取較為舒適的出行條件。 調查顯示,51.5%職場人士表示每天通勤最常采用地鐵或以地鐵為主的出行方式。調查中六成受訪者將地鐵作為平時上下班與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對于地鐵漲價,地鐵出行族反而比其他人群更為支持,僅有37.5%的非地鐵出行族支持漲價,58.7%的地鐵出行族支持漲價,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換取較為舒適的出行條件。 調查顯示,有50.5%北京居民對調價表示理解和支持。不過,其中44.8%受訪者不希望票價調升幅度太大。 地鐵漲價后是否還繼續乘坐地鐵?5元錢成為“分水嶺”:價格在5元以下時,七成受訪者愿意照常搭乘地鐵;而一旦超過5元,搭乘地鐵意愿則大幅下滑至三成。 |
相關閱讀:
- [ 10-14]“衣冠不整禁乘地鐵”需要信息的對稱
- [ 10-14]北京發改委委員:地鐵調價后支出占比不超2007年
- [ 10-14]公交地鐵調價聽證,讓民意多飛一會兒
- [ 10-14]“衣冠不整禁乘地鐵”不靠譜
- [ 10-14]北京地鐵調價將使通勤族月均增支約百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