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近日對第二顆超級類地行星——位于獅子座的HD 97658b展開了大氣層研究。他們使用哈勃望遠鏡來測量當該行星在其母恒星前穿過時,一定紅外波段內的光衰減,從而監測行星大氣層水蒸氣引起的微小變化。最新一期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報》報道了這一研究。 人類研究的第一顆超級類地行星是蛇夫座的GJ 1214b。該行星自2009年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是哈勃望遠鏡的關注焦點。但是,科學家的兩次觀測研究,都沒有在其大氣層中發現化學成分。很明顯,高空云蓋產生了干擾。 “想想這些超級類地行星,的確很有意思,因為它們可能有多種不同組成,了解這些組成有助于我們分析行星的形成。”加州理工學院天體學助理教授納特森說。 納特森和她的學生們利用哈勃望遠鏡、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等設備來更全面地了解遙遠的世界。例如,當行星在其恒星面前穿過時,他們便分析被這顆行星大氣層過濾后的星光,從而探究其大氣組成。由于大氣層中的不同種類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的光,所以,通過在許多不同波段上觀測行星及其大氣層,就能確定其現有的化學組成。 太陽系并沒有超級類地行星樣本。200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了開普勒飛船。目前,該飛船識別出了超過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觀測結果表明,小行星比體積大的行星更常見。最常見的行星體積比地球稍大,比海王星稍小,也即所謂的超級類地行星。 在已知數以百計的超級類地行星中,只有足夠近且圍繞足夠亮的恒星運轉的行星,才能被天文學家用天文望遠鏡進行研究。但這樣的行星極少。 納特森表示,未來僅剩一顆已知的超級類地行星可供人們用現有望遠鏡進行大氣層觀測研究。但是新的調查計劃,例如NASA對開普勒K2的延長計劃和預計于2017年發射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人造衛星(TESS),都可能找到更多新的超級類地行星樣本。(毛宇) |
相關閱讀:
- [ 10-13]中國科學家提出構建全球變化科學衛星觀測系統
- [ 09-29]冥王星2006年被除名 科學家希望恢復其行星的稱號
- [ 08-27]海王星29日“沖日” 公眾可一睹其神秘風采
- [ 08-23]中科院部署“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計劃”
- [ 08-14]德科學家發現極端天氣增多或與氣流循環模式有關
- [ 07-21]初中女生被扒光上衣遭群毆
- [ 06-27]研究稱火星早期曾有深海
- [ 06-10]科學家發現古老類地行星 表面或有液態水(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