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標越偉大,我們的愿景越光明,我們的使命越艱巨,我們的責任越重大,就越需要匯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廣泛凝聚共識、不斷增進團結”。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9月2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 “講話緊密圍繞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兩個關鍵點,廓清了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基本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理論綱領。”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良棟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 “縱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可以看到一條明確、清晰、一貫到底的線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李小寧說,“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必須走中國自己的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目標越偉大,我們的愿景越光明,我們的使命越艱巨,我們的責任越重大,就越需要匯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廣泛凝聚共識、不斷增進團結”。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向前發展,發揮各方合力,不斷匯聚民族復興正能量。 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中國早在1946年就嘗試通過各黨派政治協商“和平建國”,1949年9月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黨派各團體各方面代表人士協商建國。這標志著協商民主這種新型的民主形式開始在中國全國范圍內實施。 “中國的協商民主,萌發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抗戰勝利后在特殊的世情和國情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探索民主道路的成果。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繼承、改造和發揚光大,發展出了今天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協商實現人民民主,這種民主實現形式是中國特有的。”李小寧說。 李良棟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和基層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出不少類如"民主懇談會"、"立法和決策聽證會"等的協商民主形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又明確指出要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如今,中國已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協商民主形式。“從縱向的層級上,這些實踐覆蓋到了中央、地方和基層社區,是一個多層次的協商民主形式;從橫向的領域來看,協商實踐涉及到國家政權機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更有黨派和人民團體,同時還延伸到社會生活領域;從制度結構上看,協商民主的制度建設涵蓋了立法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政黨制度、自治制度等等;從技術上看,既有利用規范的制度平臺開展的活動,也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的嘗試,例如網絡論壇等。”長期研究協商民主問題的中央編譯局研究員陳家剛這樣介紹。 “當代中國的協商民主,已形成參與機制、表達機制、減壓機制、認同機制、糾錯機制的有機結合,初步構建起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陳家剛說,“可以說,協商民主深深嵌入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全過程。” 李良棟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這一重大判斷”,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加速推進,但是還有一部分人認識不到位,甚至覺得協商民主僅僅是一種“形式”,可有可無。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提醒了全黨和全社會,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中國政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決心。”李良棟說。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具有獨特優勢。“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增強了民主的真實性,將人民群眾參與決策制度化,拓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深度和廣度。”李小寧說,“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時期,協商民主更有利于求同存異、凝聚共識,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避免社會分裂和動蕩。” 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另一個獨特優勢,是更好地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也使它成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民主實質"的重要形式。”李小寧說。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這一基本定性”,“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我們要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 李小寧說:“"商量著辦"的協商民主,就是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能夠保證黨永遠不脫離群眾。” 李良棟認為,群眾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要通過協商民主的渠道,保證黨更好地傾聽群眾的聲音,收集群眾的意見,代表群眾的利益,從而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到實處。 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點。“協商的出發點在于人民,協商的落腳點也在于人民。”陳家剛說,人民群眾用“紅米飯、南瓜湯”哺育了共產黨人,用“小米飯”養育共產黨人,用“小推車”推出了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以及各種形式的協商民主實踐,始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以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未來進一步推動協商民主發展,更應時刻牢記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陳家剛說,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最重要的仍是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同。中國共產黨用一年多的時間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這種經驗和做法,要體現在協商民主層面。社會協商對話,既可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又可以回應需求、化解分歧。社會協商對話在眾聲喧嘩中傾聽沉默的聲音,是釋放社會壓力與張力的“減壓閥”。 如何做到“真協商” 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做樣子的”,“協商就是要真協商”。“協商民主真正發揮作用,需要在實踐中運轉起來,操練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不斷完善和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需要在實踐中走向深入和具體,制度的建構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中,制度必須運轉起來才能夠實現其價值。”陳家剛表示。 習近平強調:“要切實落實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這一戰略任務”,“協商就要真協商,真協商就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來決定和調整我們的決策和工作,從制度上保障協商成果落地,使我們的決策和工作更好順乎民意、合乎實際”。 陳家剛認為,真協商,就是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之中的協商;就是在人民群眾參與選舉之后,依然能夠有規范性的渠道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就是針對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協商;就是多溝通、多交流,不是隨便“扣帽子”、“打棍子”、“抓辮子”,而是協商各方可以實現暢所欲言。 習近平講到:“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做樣子的,應該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個方面的,應該是全國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級的。因此,必須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確保協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規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受訪專家認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向前推進,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思考、廓清,讓全黨、全社會能夠普遍理解和接受,讓西方社會看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有自己的獨有特點和優勢。要抓緊加強協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設,盡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體系,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重大問題。 李小寧在基層調研中體會到,十八大以來,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不斷深入。全國政協推進協商平臺建設,恢復雙周協商座談會;基層民主協商也在不同的地方取得了突破。“下一步需要解決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問題,避免協商民主流于形式、走了過場。”李小寧說,“特別是協商的意見黨委、政府在決策中如何采納,需要制定一套制度,使協商和決策有效銜接,確保協商成果納入決策、落到實處。” 李良棟說,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如果協商民主沒有黨作為領導核心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協商民主有可能變成一盤散沙,互相爭吵。處理不當,不利于協商民主健康有序發展。” 陳家剛表示,協商民主要走向深入和具體,需要將民主“存量”與民主“增量”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梳理清楚“存量”,例如“黨際協商”、“聽證制度”、“政治協商”、“人民調解”等制度,并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這些存量資源,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符合實際的改革,例如“社會協商對話”、“民主懇談”和“社區議事”等創新實踐,及時總結好做法好經驗并上升為制度規范。此外,還應善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協商民主實踐順應時代要求。(韓冰) |
相關閱讀:
- [ 10-08]民法典出臺舉步維艱 曾4次啟動立法至今未完成
- [ 09-29]新華社:烈士紀念日帶著民族的光榮記憶出發
- [ 09-19]印度各界高度評價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
- [ 09-16]樹立價值觀自信,補足國民精神缺鈣
- [ 09-05]北京日報:深懷憂患意識毋忘民族復興
- [ 09-04]人民日報:“手撕鬼子”是不尊重史實和民族情感
- [ 07-10]顏曉峰:民族覺醒和團結激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 06-27]千難萬難,畏難才真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