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3 為突擊上馬學生被拉搞“接待” 為了能上馬“211”,符合各項指標,不少高校采取了“運動式”突擊戰:上馬基建項目,增加學科專業,招兵買馬挖“老師”。 據一些當年評“211”的在校生回憶,“那時候學校要評‘211’,到處是美化工程,一些從來沒有的專業突然冒出來,學生老師甚至沒幾個,我們學生會干部都被拉去搞各種‘接待’”。 “惡性競爭”手段也相當普遍。儲朝暉說,有一些學校為了評上“985”“211”,從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師資。“如南京某一所高校為了參評,挖了很多江西、安徽的老師,哪怕對方會違約,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挖了這些老師以后,人事檔案不給沒關系,另外建檔,以至于鄰省高校人人自危。這種現象比較普遍,破壞了整個高等學校發展的生態。” “211”工程 “211工程”是我國政府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重點學科、公共服務體系和學校整體條件建設3部分,其中重點學科建設是“211工程”建設的核心。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財政部發布《“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其建設任務主要包括機制創新、隊伍建設、平臺和基地建設、條件支撐和國際交流與合作5個部分。名稱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1999年1月,“985工程”正式啟動。 “211”“985”高校拿走全國七成政府科研經費 (2009-2013年數據) “985”高校 1394.94億元 “211”高校 510.66億元 其他高校 742.1億元 “211”“985”高校數量占公辦本科不足15% (數據截至2014年7月) “211”高校 73所 “985”高校 39所 其他公辦本科院校 670所 注:由于“985”高校亦同時是“211”高校,為區別討論,圖中所指“211”高校僅指“985工程”以外的“211”高校。資料來源: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 背景資料 全國112所高校進入“211”,其中39所上榜“985” 湖南有4所“211”高校 本報訊(記者徐媛)“985”和“211”工程向來是高校的金字招牌。截至2014年7月,中國各類普通高等院校已達2246所,其中公辦本科院校就有782所。其中,全國共有112所“211”學校,分布在31個省市;39所“985”高校,分布在18個省市。湖南共有4所“211”高校,分別是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其中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國防科大既是“211”又是“985”高校。 據資料顯示,全國31個省區市中,“211”和“985”高校數量最多的6個省區市就占有了這些高校的一半以上。按校本部所在地算,北京、江蘇和上海的“211”和“985”高校均達到10所以上,其中北京高達25所。而在廣西、貴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區,“211”和“985”高校均只有1所。 近年來,不少單位都把“985”、“211”院校畢業作為招聘的硬性條件。許多大學畢業生認為,這形成了一種隱性歧視。教育部辦公廳發出了《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這份通知明確規定: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專家解讀 “985”“211”已造兩大弊端 爭搶經費 加劇教育不公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崴說,“985”“211”的產生在當時中國教育資源有限,高等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資源辦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學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專家同時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與現今的中國高校的發展現狀并不太完全適應,并且容易引發一些弄虛作假、教育“懶政”等“副作用”,應該盡快作出相應的調整。 比較明顯的一個弊端就是爭搶經費、加劇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圍”參評資格,也需要“跑部錢進”拿項目。廣東省政府督學鐘院生說,由于專項資金不是采取公開競爭的分配方式,更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長官意志,專家依據上報材料評審,封閉運行,有尋租空間,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設了“資金辦”,“跑部進京”爭經費。跑到了的學校錢越來越多,其他學校則錢越來越少,惡性循環,加劇分化。 招聘設“門檻” 加劇大學生就業難 另外,由于有“985”“211”的存在,導致一些招聘單位以此作為“門檻”設限招聘大學畢業生,從而使很多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難以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 教育專家指出,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高校的發展已經遠非當年的“弱、小、散、少”的狀況,而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馬奔騰。因此,有比較濃重的行政干預色彩的“985”“211”,在現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中國高校在一個公平環境中良性競爭、協同發展的“負能量”。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已經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來如何更契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如何調整和改革,不至于淪為“沉睡的規定”,值得人們期待。 新華時評 爭議的背后是高校改革之問 在近日引發的“211”“985”高校的爭議中,記者調查發現,人們不滿的并不是“211”“985”學校本身,而是背后隱藏著的高校改革之問。 現在人們質疑的,其實是近20年前的一個行政決策,在現今的實際工作所衍生出的弊端——以行政手段來劃分學校的等級,強化了高校領導政治級別等行政化色彩,并產生就業歧視、擇校、教育不均衡等不良導向。 目前,國際上也對大學進行分級,但分級依據是高校分層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市場自然會形成社會認同和專業認可,然后自然分層。而行政手段劃分很難照顧到專業層面,經常出現“拉郎配”的現象,是發展機制的誤導,一旦延續,會給高校發展埋下很多暗礁。 因此,我們需要取消按工程、計劃配置教育資源、學術資源等傳統高等教育模式,還必須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撥款體系。比如,可以嘗試成立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結合公辦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模、實際辦學水平(社會評價和專業評價)制定高校撥款預算,并進行有效監督。 同時,政府管理公辦學校,要建立由官員、人大代表和校領導、師生及社會人士代表等共同組成的大學理事會,負責制定大學發展戰略、預算,監督學校行政公開、透明使用經費。這就從管辦評一體、行政治校,過渡、改革到管辦評分離、教育家治校。 總之,從現實的需要和時代的改革命題出發,曾經一度作為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改革舉措的“211”“985”工程,應該走出歷史的負擔,轉變思路、再舉改革,應對好公眾的高校改革之問。 制圖/王斌 |
相關閱讀:
- [ 11-19]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 扭曲義利觀成主因
- [ 11-18]住建部:5年內使全國九成村莊生活垃圾得到處理
- [ 11-18]中國水安全問題調查: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受污染
- [ 11-18]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全國流動人口2.45億
- [ 11-18]福建省4城市躋身全國養老城市50強 莆田入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