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兵在清理車上的積雪。
資料圖片
川藏公路,通麥兵站旁,這里是十英雄紀念碑,一場紀念儀式正在舉行。成都軍區川藏兵站部某團某連上百名官兵,列成整齊的方隊,面對紀念碑和碑底的英雄雕塑,舉起右手,齊聲宣誓——
山崩地裂無所懼,越是艱險越向前!
聲音震天,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和群山的懷抱中久久回蕩。1967年,成都軍區聯勤部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副教導員李顯文等10名戰士,在西藏迫龍山地區與特大山崩搏斗中,不幸英勇獻身,后被中央軍委授予“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
今年是川藏公路建成60年。60年里,一代又一代高原汽車兵和高原兵站官兵,用實際行動叫響了這樣一個口號:艱難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這,就是他們的“三不倒”川藏線精神。
在新的時代里,這種精神又被賦予了怎樣的新內涵?跟隨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上線”,我們一路在追問。
來川藏線當兵,得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川藏線:“上線”首要是吃苦
“說到川藏線,人們會覺得風景很好,是世外桃源,可待久了,很惱火!”札木大站站長李江說道。“惱火”,四川話是“煩惱”的意思。
為啥“惱火”?因為川藏線苦!對于汽車團部隊來說,以前路況差,通訊難,飲食差,住宿條件差,遇到的艱難險阻數不勝數,現在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了,但行車過程中所遇到的意外狀況仍然防不勝防。而在川藏公路沿線分布著的20多個兵站,其中10多個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近4500米,地處高原,自然條件比較惡劣。
“上了川藏線,首先就是要有一種吃苦的精神。”竹卡兵站站長朱紅雷說。竹卡兵站,地處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如美鎮竹卡村,兵站四面環山,湍急的瀾滄江從大山間流過。在朱紅雷的記憶中,2003年以前這里還不通水電,一封信在路上要兩個月時間。
在理塘兵站停留期間,我們見到一位叫石虎的老兵,黑里透紅的臉龐,讓他看起來像個標準的藏族漢子,一問,卻是正宗的東北漢子。入伍11年的石虎,一直待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兵站——這里冬天晚上零下30多度,夏天三伏天還要蓋兩床被子。
據李江站長介紹,川藏線上兵站的戰士往往凌晨3點就要起床,準備第二天的伙食,“汽車部隊過來了,提出什么時候開飯,我們必須做到及時保證。為幾千人提供伙食,做多少飯,洗多少米,切多少菜,說起來簡單,都要一手一腳地去干。”拉練部隊經過時,一餐飯上千人,前面的還沒走,后面的又來了,炊事班連軸轉。今年,汽車部隊開展了快速機動演練,從成都到林芝必須最快到達,要求人停車不歇,兵站一方面要做好與地方交通部門的交通協調工作,另一方面要保障好戰士的吃飯、休息,將盒飯和水及時送到戰士手中,還有車輛的快速加油,而所有工作僅靠兵站20來號人完成。
川藏線雖然苦,但在很多老兵心里,能在這條線上待上幾年,是特別值得驕傲的事。“每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川藏線上都待過了,這點苦又算什么呢?”入伍17年的某汽車團運油營三級軍士長李小剛這樣說。
傳承川藏線精神,不僅僅是犧牲和奉獻——
川藏線:苦干不能再苦熬
隨著時代的變化,“三不倒”川藏線精神的本質沒有改變,但同時也被不斷地賦予著新的內涵。“不怕苦的精神必須要強調。但是,現在川藏線各方面條件,比如吃、住、用水、用電等已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傳承川藏線精神,并不僅僅是只講犧牲和奉獻。”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風竹認為。
據悉,汽車部隊進藏運輸任務已經實現10年安全圓滿。安全問題,是高原汽車兵的生命,“安全,靠制度來保證,靠訓練來支撐,靠教育來強化,靠文化來熏陶。”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團長黃曉強說。近年來,川藏兵站部也努力為官兵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特別是解決好用電、用水和取暖這三方面的問題。為了解決竹卡兵站用水難的問題,政委翟風竹就在執行今年第二趟進藏運輸任務時,帶領工作組,爬上海拔3000多米的覺巴山山腰,勘查引水渠路線,最終選擇了一條合適的路線。
在扎木大站院子里的路邊,一塊豎著的燈箱十分醒目,上面有這樣三句話——“對得起高原特殊待遇,對得起上級特殊關懷,對得起職責特殊要求”。
“身為軍人,必須履行這份使命。但是,戰士們苦干了,不能再苦熬。”翟風竹告訴我們,今年所有兵站廣泛開展“學習成才”活動,一方面讓戰士們在空閑時間里有事情干,在地廣人稀的高原不感到寂寞,另一方面確實可以學到些實在的東西。在中壩兵站院子的櫥窗里,展示的就是戰士們自己畫的畫、寫的字,成為中壩兵站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
“培養兵站的戰士成為人才,我們進行了精細化分工,讓每個人確定一個專業。”然烏兵站站長嚴清升說,“比如,怎樣培養炊事兵成為人才?可以把司務長往營養師方向培養,炊事班長往烹調師方向發展,副班長往機械維修師方向發展。”
據黃曉強介紹,在具體做法方面,汽車團還通過榮譽激勵、競賽競技等方式激發戰士們的責任和使命意識,比如每一趟“上線”評比標兵,評選感動團隊、感動人物等等。
100多對父子兵、母子兵,就是因為舍不得,離不開——
川藏線:割舍不斷的情義
算起來,高聚軍已經上了160多次川藏線了,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上線。高聚軍,在川藏線上跑了近30年,現在是川藏兵站部某汽車團修理所所長,50歲的他今年6月份剛剛退休。“6月份就退休了,但覺得還沒干夠!對川藏線是舍不得,離不開。”高聚軍說。
川藏線上,有不少像高聚軍這樣的老兵。川藏兵站部副部長王玉慶,從1978年6月跑第一趟川藏線開始,至今已在這條線上待了30多年,2007年當上副部長后,仍然保持一年至少上一趟線。扎木大站醫療所所長崔淑華,入伍38年,在川藏兵站部干了25年,2002年40歲那年來到高原地區,后來就一直在這里。
王玉慶、高聚軍、崔淑華的子女也在川藏線上工作。當兵前,他們對父母有不少誤解,但當他們到了部隊后,對父母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崔淑華記得,前年過生日時,兒子買了一條羊毛圍巾送給她,這樣的事情在兒子去部隊之前從來沒有過。據了解,川藏線上共有100多對父子兵、母子兵,這些新一代“川藏線人”從小對川藏線有著深深的感情。
在三級軍士長李小剛、然烏兵站站長嚴清升等人的心中,跟戰友們一起“上線”、駐守兵站而結下的那份兄弟情讓人難忘。“傳承川藏線精神,還應傳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純潔的關系。”翟風竹認為。據介紹,每一趟汽車團進藏,都會有兵站部領導跟車指揮,要求每個團至少上4名常委,并且是走在梯隊最后。“官兵關系密切,共同對付困難,才能完成任務。”翟風竹說。
據統計,川藏兵站部每年每名領導至少有70天以上跑在線上,住進兵站。如今在川藏線上,部隊領導跟車上線已成為一大優良傳統。
在川藏線采訪的最后一天,我們來到了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祭奠為“兩路”筑路英勇獻身的烈士。
拉薩河畔,紀念碑高聳入云。無聲的靜穆中,仿佛聽到60年前茫茫高原回蕩的筑路大軍洪亮的號子,仿佛看到60年來在這條生命線上往返和堅守的一個個綠色身影。“金珠瑪米”,留下的何止是這樣一塊紀念碑?他們用長長的川藏線、青藏線,用寶貴的生命和對黨對人民的忠誠,在漢藏群眾心中,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