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周銳)中共中央政治局在5日召開會議“定調”后,中國2015年經濟路向逐漸清晰。
在“堅持以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要求下,官方將繼續(xù)保持對短期經濟波動的定力,用結構調整的“短痛”替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可能出現的“長痛”。
“把轉方式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改革攻堅戰(zhàn)在2015年將繼續(xù)打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有所微調以配合改革步調,官方料將加強民生保障,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
相較于2014年年中時“統(tǒng)籌穩(wěn)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要求,此次政治局會議對上述三項核心任務的表述發(fā)生了明顯改變,會議強調“主動適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qū)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之所以突出調結構,是因為中國已進入結構大調整的關鍵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告訴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增速的換擋,中國產業(yè)結構、就業(yè)結構等一系列的結構參數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這個階段,如果不抓緊調結構、從制度上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未來機會就比較少。
經濟學家厲以寧也指出,官方之所以提出“新常態(tài)”這個概念,是因為當下結構調整比經濟總量更重要,“錯過了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才是最大的損失”。
不過結構調整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創(chuàng)出近年來新低。國家統(tǒng)計局新聞發(fā)言人盛來運表示,其原因是結構調整的陣痛超出預期。而日前央行降息后,一些機構也猜測中國可能重回刺激老路。
在這種情況下,此次會議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以及調結構的強調,顯示決策層將繼續(xù)對經濟增速的短期波動保持定力。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日前發(fā)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經歷較長時期高速增長的國家,在轉型期容易犯速度依賴癥,不愿意接受增速下降事實,而采取強刺激,導致矛盾進一步積累和拖延,甚至最終引發(fā)危機。
此次會議明確了中國2015年將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也佐證了官方的對增速回落的定力和調結構的決心。
不過,大調整需要大改革來配合。劉元春提醒說,2015年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將在老的框架下體現出新的內涵,從而配合改革的步調。
貨幣政策將是“中性定位積極操作”。劉元春指出,2015年中國貨幣政策會與各項金融改革一起,構造出更為復雜的組合。比如說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和降準之間的協調,利率市場化推進和降息之間的配合等。財政政策也將有所微調以配合財稅體系改革和地方投融資體制的調整。與此同時,財政支出也將從基礎設施領域向外延伸,更多的覆蓋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
此外,官方還料將加大收入分配的力度。此次會議提出,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wěn)定,特別要重視做好就業(yè)和扶貧工作。
劉元春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繼續(xù)回落,居民收入也可能受到“牽連”。由此,要形成“大改革”的共識和推動力,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為低收入群體兜底就非常重要。
在適應新常態(tài)、凸顯調結構、強化民生保障的系列安排下,中國改革的攻堅也將繼續(xù)上演。
會議明確,2015年將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提高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質量,抓好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落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