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后期,中國要實現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和服務業大國的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創新驅動戰略”。趙乃育繪/新華社發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工業經濟正走向一個速度趨緩、結構趨優的新常態 自2010年1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速達19.7%后,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到2014年前3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降至8.5%。無論是從工業投資看,還是從消費、出口等方面看,增速回落都是一個共同的趨勢。但與此同時,結構性優化的特征也日趨明顯,從工業投資看,制造業投資增長遠高于采礦業投資增長,制造業內部高科技行業投資增長較快、而傳統制造業行業投資增速下滑,工業技術改造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從消費看,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表現為農村消費繼續快速增長、城鄉消費差距呈現縮小態勢,中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快于東部地區、區域消費差距逐步縮小,消費方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信息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增長較快;從進出口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表現為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遠高于全部工業品出口增長,加工貿易出口額比重不斷下降,貿易主體日益多元化,內資企業出口競爭力逐步提升,中西部出口明顯增快,進出口市場分布日趨多元。 從工業產業內部結構變化看,高加工度化趨勢明顯,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工業中的原材料行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中,裝備制造業增長迅速,居三大行業之首。近年高技術產業增速一直高于工業平均增速,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制藥、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發展尤為迅速;從東中西部工業區域結構看,2005年以來總體上維持“東慢西快”的格局,雖然2010年以后各地區工業增速普遍出現下降,但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西部工業增速仍比東部分別高出9.7、4.8和1.6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在原煤、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工業品一直占有優勢,近年微型計算機、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品也有不俗表現,表明中西部地區工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從企業微觀主體表現看,隨著工業增速逐漸放緩,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增幅總體有所回落。但2013年后,工業企業盈利能力逐步趨穩,尤其是近年來工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不僅研發投入和科技產出數量大幅提高,而且一些重點領域先進和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
相關閱讀:
- [ 12-12]步入工業經濟新常態:挑戰與動力
- [ 12-08]全省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座談會在寧化召開
- [ 11-02]提升工業綜合實力 林國耀來莆調研工業經濟運行
- [ 10-23]莆田工業經濟連續8個月穩居全省九設區市第三位
- [ 10-12]永春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 努力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