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吳植、魏夢佳)當來自南方漢江上的一庫清水從渠首傾瀉而出,蜿蜒北上,澤被北方,有一個群體需要銘記——移民。為成就中國半個世紀的調水夢想,湖北、河南34萬庫區移民告別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水土,放棄了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生計。無數的人都沒有留下名字,而是作為南水北調移民的整體,服從了遷徙再遷徙、改變再改變的命運。 這是繼三峽工程之后,我國規模最大的水庫移民“大遷徙”,其強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幾無前例。沒有這群人的堅韌付出與巨大犧牲,南水北調這項世紀工程不可能成功。 故土難離 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旨在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其中線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區送水。為滿足中線工程調水目標,湖北省十堰市5個縣市區18萬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16萬多人口必須搬遷。 鄂東黃岡市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近200個外遷移民安置點之一。4年前,鄂西北鄖縣安陽鎮有874戶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這里。 可當初,沒有人樂意遷往他鄉。按照移民政策,時任安陽鎮余嘴村黨支書的趙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為了用實際行動說服和帶領大家,他主動選擇外遷,舍下80多歲的父母。趙久富的父親心中不舍,嘴上卻說,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帶頭走,南水北調就辦不成了。 剛到黃岡,移民們都不適應,許多人情緒波動。為了能讓鄉親們穩住并發展起來,作為新任移民新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的趙久富做了大量艱辛的工作。如今,移民們都找到了比過去在偏遠山區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歲的老趙心里一直覺得愧對父母。去年,他的父親在老家去世了,母親的腿腳也越來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趙趕回老家與母親團聚。臨走時,他來到漢江邊,裝了點家鄉的水和土,準備帶到新家去。他說:“因為母親說了,老家的水土帶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連?!?/p> |
相關閱讀:
- [ 12-13]習近平:南水北調要先治污后通水
- [ 12-12]南水北調:南水千里進京路
- [ 12-10]南水北調規劃最終調水量相當于一條黃河
- [ 12-07]北京文藝工作者赴新疆、南水北調庫區采風創作
- [ 11-27]河南啟動12市南水北調水質監測確保水質安全
- [ 11-26]南京水價附加費占一半 南水北調基金超期收取(圖)
- [ 11-25]中國南水北調中線源頭古均州的“前世今生”
- [ 11-24]全國收民生資源“附加費”至少20種 滲透衣食住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