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審慎對待信息 對辟謠信息應重視著作權利,激發辟謠積極性 “網上的事情是網下的人來干的。所以人的問題還是最根本的。”姜軍認為,每個人都應抱審慎的態度對待信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民參與辟謠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但今天,科學類、生活健康知識類的謠言專業化,很難靠個人分辨。千龍網總裁、總編輯黃庭滿說,一些科學“流言”的確很難界定,很多問題學術界尚爭論不休,對這些信息,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僅供自我參考、不隨意進行傳播。 祝華新認為,應特別警惕一些人乃至“專家”在不熟悉的領域信口開河。同時,祝華新建議網友在看到某一信息時,一定要把各相關方的聲音都找到,可疑的信息多點開跟帖,注意從多個側面去檢測驗證。 面對網上的不同說法,徐來建議,一般受眾要注意言之有據——例如,果殼網的文章都會詳細列出參考文獻。此外,發表過相關領域的論文,談過這個問題,論文公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受到了學術共同體的檢驗——這樣的專家才是專家。 現實中,一些醫藥養生、心靈雞湯等節目和段子也在為“軟”謠言推波助瀾。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分析,一方面,一些學者成為利益代言人,發布違背科學的觀點;另一方面,面對謠言,一些專家怕惹是非,不愿主動回應、解疑釋惑,客觀上放任誤解產生、謠言持續傳播。 對應辟謠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保證積極性也很重要。徐來認為,目前很多傳播平臺將已有的辟謠內容逐字改寫一遍就作為自己的信息進行傳播的做法很常見,而辟謠要吸引優秀人才,還應該加強著作權利保護,讓作者們得到豐厚的回報——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 |
相關閱讀:
- [ 12-18]人民日報:“軟”謠言 為何更難打?
- [ 12-15]媒體解析為何大齡人群喜歡轉發朋友圈謠言
- [ 12-10]河南2學生散布“女高中生被帶走強奸”謠言被處分
- [ 12-06]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陳國慶獲“網絡最具人氣獎”
- [ 11-26]網絡安全與法治化是建設網絡強國的前提
- [ 11-06]楊瀾發聲明否認六大傳聞:沒外籍身份 不持有綠卡
- [ 11-06]楊瀾律師函澄清網絡謠言 保留追究法律責任權利
- [ 11-04]10月網絡不良信息舉報情況:網絡詐騙活動猖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