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走上定向軌道 破解實體經濟結構性融資難
2014-12-23 07:08:4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多工具齊出破解實體經濟結構性融資難題 貨幣政策走上定向軌道 □記者 張莫 蔡穎 北京報道 “定向”一詞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金融市場上的流行詞匯。從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定向再貸款,到通過PSL、MLF等創新工具定向補給市場流動性,所有這些操作都沒脫離結構性調控的軌道。 定向、定量、定期毫無疑問是今年宏觀調控,尤其是貨幣政策調控最重要的特點。即使前段時間央行全面降息,不少市場人士仍認為定向放松不會缺席明年的宏觀調控,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在2015年貨幣當局應發揮更大的主動性,有保有壓地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 特 征 定向降準滴灌三農、小微 今年4月22日,央行決定從4月25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自此,定向降準的大幕正式開啟。 時隔不到兩個月,定向降準的政策再次擴圍。6月9日,央行宣布,從6月16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不含4月25日已下調過準備金率的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市場人士測算稱,4月和6月這兩次定向降準,大概向市場釋放了約1500億至1700億元的流動性。對比“撒胡椒面式”的總量政策,顯然,定向降準只“灑了一點水”。不過,在結構性融資矛盾的背景下,市場更為關注的是此舉體現了一種新的調控思路。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最近明確表示,當前全社會的融資總量和資金流動性比較充裕。到今年年底,整個社會的廣義貨幣(M2)和GDP的關系將超過2%。全社會的企業、政府及個人債務及融資加在一起,在去年已經超過210%,預計今年年底將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因此,融資難、融資貴是結構性問題。 在定向調控的思路下,除了定向降準,今年年初,央行還新設了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包括支農再貸款和支小再貸款。再貸款政策在今年持續發力,也是意在通過優惠利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緩解“三農”小微融資困難。 央行在此前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通過開展定向操作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成為主要經濟體央行的新動向。如美聯儲實施“扭轉操作”以打通短期利率向中長期利率的傳導梗阻,歐央行推出“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也是在引導資金通過信貸等途徑流向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積極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兩次定向降準體現了這一思路。 |
相關閱讀:
- [ 12-20]央行回應中俄貨幣互換“虧錢”:不承擔匯率風險
- [ 12-19]外媒:油價重挫或加劇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分化
- [ 12-18]社科院:未來貨幣政策調整趨勢是逐步降準
- [ 12-18]英媒:寬松貨幣難以維持中國經濟奇跡
- [ 12-17]1-11月貨幣市場成交量共235.4萬億 同比增33.1%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