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引領科技新跨越(創(chuàng)新2014)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這個振聾發(fā)聵的論斷,是中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發(fā)展歷程中得出的基本經驗。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全民族奮進的行動指南,開啟了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大幕,而剛剛過去的2014年無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
站在辭舊迎新時間節(jié)點上回望審視,我們不難發(fā)現,這個“元年”將因其間發(fā)生的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而注定彪炳史冊,而故事的經典橋段除了“大刀闊斧地激濁揚清、整頓吏治”之外,還有“大張旗鼓地推進科技簡政放權,讓創(chuàng)新智慧盡情揮灑,中國創(chuàng)造走出去服務全球”等。
①制度變革釋放科研激情
大力推動制度文明的演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按照總體部署,我國在2014年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緊鑼密鼓地進行了一系列科技體制的變革,其力度和廣度都為近年來所罕見。
院士制度作為我國高科技人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所高度關注,而在院士遴選和院士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一直為社會所詬病。為此,黨的十八大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yōu)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按照這一要求,2014年六七月間,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修訂章程,對院士遴選渠道、增選機制、退出制度等進行改革完善,此舉贏得了社會一片贊譽。業(yè)內人士認為,院士制度改革觸及了科技體制和人才體制深層次的問題。其中改進完善院士遴選和管理,體現了去行政化的方向,可以排除行政和學術混雜的狀況,讓院士回歸學術本身,讓院士隊伍更加“純粹”,更加有利于出創(chuàng)新型成果、出人才。有了強有力、科學的制度保障,院士才能真正成為科技工作者的榜樣。院士制度改革將更好地發(fā)揮廣大院士的科研帶頭作用,進而帶動提升全社會學術風氣。
中央財政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的體制機制在2014年進行適時調整。作為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直接關系著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2014年10月,由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起草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對外公布。新方案強化頂層設計,打破條塊分割,建立以目標和績效為導向的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在管理方式上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依托專業(yè)機構管理項目,設立戰(zhàn)略咨詢和綜合評審委員會,建立統一的評估和監(jiān)管機制,建立動態(tài)調整和終止機制,完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
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邁出新步伐。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這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內容的具體落實。
②挺進全球唱響中國創(chuàng)造
2014年下半年,此前遭遇數年熊市的中國資本市場迎來“陽光燦爛”的日子,上證指數一路高歌猛進,創(chuàng)4年新高;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創(chuàng)6年新低。兩者之間出現背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有一個因素不可被忽略,那就是投資者看到創(chuàng)新照亮中國創(chuàng)造的美好前景。
高鐵是被投資者充分挖掘的一個題材板塊,一度出現只要與其相關的股票,價格都大幅躍升的盛況,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世界一流的中國高鐵技術已經完全具備了全面出海的實力。事實也正是這樣。2014年1月至10月,中國高鐵出海頻頻斬獲1300億大單。其中包括中國南車6月份與川崎重工業(yè)株式會社等組成的聯合體曾中標新加坡地鐵車輛36億元的項目;7月29日,中國南車披露子公司青島四方機車與阿根廷方面簽訂5.2億元電動車組配件和車輛銷售合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北車奪得波士頓地鐵車輛項目。中國中鐵與俄羅斯方面簽訂的中俄鐵路大橋項目以及籌建中的歐亞高鐵項目,有望成為中國高鐵入歐的契機。
曾幾何時,中國建設自己的高鐵時還在遭遇“是用德國技術還是日本技術”的困擾,從技術標準到軟硬件設備幾乎都掌握在別人手里。而經過近些年的追趕和突圍,我國高鐵技術不僅完全實現跨越,而且還水到渠成地在國際市場“攻城掠地”,在2014年海外市場上更是有爆發(fā)式增長。
與此類似的還有中國核電技術,快速演進的中國民用核電技術在國內保持良好的安全紀錄,這為進一步“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C919大客機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在2014年實現了華美的轉身,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7月31日,首架機機頭部段在中航工業(yè)成飛民機裝配下線。10月30日,后機身前段在沈陽順利驗收交付。據中國商飛公司董事長金壯龍透露,C919在完成總裝后,還需經歷氣密性、結構測試和內部設備安裝,將在2015年年底進行首飛。雖然還未成型,但是累計獲得來自17家客戶的430架訂單,其中包括英國航空公司、美國通用電氣租賃等國際客戶。中國大型客機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獲得國際客戶青睞的還有中國無人機。在2014年11月份舉行的珠海航展上,本報記者在無人機展區(qū)看到來自歐洲的客商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制造的無人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當場就表示出購買意向。
在信息科技領域,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中國公司,在2014年繼續(xù)快速行進在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分別以超過4.18萬專利和超過3.26萬專利在國際市場上“縱橫馳騁”。
③人才輩出高揚創(chuàng)新旗幟
科技創(chuàng)新最核心的因素當然還是人,是眾多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當歷數2014年科技成就的時候,我們要回望那一位位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和敬業(yè)精神的生命個體。正是他們的努力,鑄就了屬于我們的“創(chuàng)新2014”。
在2014這個充滿機遇和變革的一年里,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高峰,打開了一扇扇機遇之窗:以產業(yè)升級搶占市場先機,以核心技術維護國家安全,懷為民之心造福百姓,多學科、多領域地提升著國家科技整體實力。他們肩負著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歷史使命,在科學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銳意進取,取得了一個個卓越成果。而致敬他們就是致敬創(chuàng)新。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在每年年末都舉行一個旨在向科技工作者致敬的頒獎禮,即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頒獎典禮。2014年的頒獎禮已于日前落幕,揭曉了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和三大“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包括袁隆平、曲道奎、王堅等當選2014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國防科技大學天河高性能計算創(chuàng)新團隊、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團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團隊榮獲三大“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
他們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其勇攀科學高峰的品格折射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華兒女迸發(fā)出的昂揚向上的創(chuàng)新激情和活力。
④科學精神引領民族復興
“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的科技公司。和日益發(fā)展的中國一樣,中國的科技行業(yè)也正在發(fā)生改變。隨著移動文化的蓬勃發(fā)展、經濟的日益活躍、海內外投資者的資金涌入,如今的中國正處于創(chuàng)業(yè)的“黃金時代”。這是臨近2014年歲末美國《西雅圖時報》上刊登一段文字,而這段文字的標題則是《創(chuàng)業(yè)‘黃金期’”,中國將成全球科技領頭人》,文章甚至引用一位風險投資專家的觀點,宣布:“中國正處于一個極其創(chuàng)新的時期,從現在起的5年后,全球最有價值以及第二有價值的公司都將是中國的科技企業(yè)”。
在如此樂觀的預期面前,我們有理由自豪、自信,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科技革命一日千里的今天,全球范圍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任何麻痹大意甚至猶豫不前都會錯失民族奮力追趕、努力崛起的良機。
我們要保持清醒理性的自我認知。作為一個后發(fā)追趕型經濟體,中國雖然有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大幅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的空間,但也面臨進行持續(xù)制度創(chuàng)新的動能不足挑戰(zhàn);雖然有局部領域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大幅躍升的可喜局面,也遭遇信息科技領域原創(chuàng)型、原發(fā)型科技創(chuàng)新亟待突破的困局,在國際信息科技巨頭知識產權封鎖之下,“殺出一條血路”,需要的是萬夫不當之勇,更是縱橫捭闔、折沖騰起的大智慧。
清醒理性的自我認知還包括對全社會科學素養(yǎng)有待進一步提高、全民科學精神有待進一步弘揚的現實的準確體認。與新科技跨越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地方和人群還處于匪夷所思的狀態(tài),遠沒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的氛圍。對諸如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等問題的討論陷入了“外行教訓專家”、“謠言淹沒真相”的尷尬境地,在互聯網一些頁面上甚至只有互言穢語謾罵,不見理性論爭的蹤跡。
我們要保持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科技體制的改革當然也是如此。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我們要拿出空前的改革勇氣,按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確定的改革藍圖,以一鼓作氣、連下十城的破竹之勢,全力推進。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也將以空前的創(chuàng)新熱情,以忘我的不懈奮斗,在新征程建立光耀這個時代的功勛。
鏈接
馬年科技大觀園
成功實現回收繞月飛行器
歷時8天,飛行距離約84萬公里,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依然精準完成。在四子王旗降落的“返回艙”,是中國歷來發(fā)射的飛行路線最復雜,控制最難的空間器。這次試驗的目的是通過真實飛行,獲取試驗數據,驗證未來探月三期主任務星嫦娥五號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再入返回地球的相關軌道設計、氣動、熱防護、制導導航與控制等關鍵技術。就本次試驗任務而言,發(fā)射和再入返回是最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成功發(fā)射是進行后續(xù)試驗任務的基礎;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大氣是我國首次使用,以往沒有任何數據可以參照,將為嫦娥五號工程提供數據。
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圖譜繪就
中國科學家繪就了世界首個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全景觀圖譜。甲基是由1個碳原子和3個氫原子組成的化學團,通常情況下它會結合在DNA胞嘧啶上,這就是甲基化。甲基化后的基因一般會被關閉。父母的DNA甲基化需要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后被擦除,只保留特定的部分傳遞給下一代的個體。這是遺傳機制一個尚未揭示的側面。中國研究者繪制的完整圖像,讓人們認識到了精子和卵母細胞在受精前后,甲基化擦除的完整變化過程,為人類認識自身早期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提供了基礎。
發(fā)現甲烷直接轉化辦法
甲烷,最輕最簡單的含碳氣體。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包信和院士團隊提出基于“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了一種新的鐵催化劑,成功實現了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與傳統路線相比,這種技術耗能低,縮短了工藝路線,反應過程實現了碳原子100%利用,二氧化碳零排放。
該技術震驚了學界和業(yè)界。德國巴斯夫集團副總裁穆勒表示,這是一項“即將改變世界”的新技術,未來的推廣應用將為天然氣、頁巖氣的高效利用開辟一條全新的途徑。
衛(wèi)星觀測分辨率進入亞米級
高分二號是中國進入亞米級時代的啟明星。亞米級,也就是不到一步長的物體,都能在照片上顯示出來。在千萬里之外,高分二號可以辨識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物件,比如正行駛的自行車。高分二號的成功發(fā)射,是高分專項建設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內,三、四、五號衛(wèi)星將會發(fā)射。高分二號,開啟了中國衛(wèi)星的“高富帥”攝影流派。
雜交水稻大田畝產破千公斤
2014年10月,超級雜交稻“Y兩優(yōu)900”通過農業(yè)部委派的專家組驗收。袁隆平帶領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畝產千公斤攻關取得成功,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再上新臺階。大田畝產破噸,意味著雜交水稻將大大拓展它的“勢力范圍”。可以肯定的是,以企業(yè)為主體的整個商業(yè)化育種水平會緊跟其后。雜交水稻在推廣過程中還需要簡化種植技術,確立一套適合大田栽培的方法。超級雜交稻的普及推廣將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
錦屏地下實驗室獲最靈敏結果
暗物質組成了宇宙85%的質量,我們卻看不見摸不著它。國際矚目的中國錦屏暗物質實驗室,2014年做出了初步成果,進一步縮小了暗物質可能存在的區(qū)域。
丁肇中領銜的阿爾法磁譜儀團隊,依靠幾年前發(fā)射到太空里的一塊大磁鐵捕捉信號,分析出了重要結果,確定了暗物質跟宇宙中眾多正電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在粒子物理和天文探測的競爭中,中國選手已經占據若干跑道的前列。比如2012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成功,就成為當年世界自然科學十大進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