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了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人民網記者梳理發現,這40次會議的重點問題是改善民生、簡政放權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分別在議題中出現了26次、23次和10次,其中簡政放權目標任務超額完成。
焦點一:改善民生
“給最貧困的老百姓辦事還‘談價’,良心上不忍啊!”
“讓千家萬戶受惠才是真‘政績’!”
“我們既然決定修法,就要從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出發,對那些喪盡天良、蓄意害人的違法犯罪分子,要通過修法,給予他們最嚴厲的處罰!”
“霧霾現在成了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已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這個問題,政府決不能回避。”
……
2014年,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議題至少出現26次,位居各類議題之首。
棚戶區改造、“呼吸保衛戰”、發展大眾體育、促進全民健身,提高養老金水平,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殘疾人民生措施,促進貧困兒童發展……常務會議上的這些議題關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一再被強調。
“本屆政府切切實實地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認為,“過去我們在建設中有一些薄弱環節,這26次講民生,其中包括消‘盲區’、兜‘底線’、補‘短板’,給社會安上一個安全閥,讓每一位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與改革紅利。”
這一切也印證了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之始的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張占斌說。
焦點二:簡政放權
2014年是深改元年,簡政放權是“剪刀手”李克強總理發力的重點。“簡政放權不是圍繞權力增一點還是減一點的問題,而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職能,對政府權力做出重構安排,實現政府的自我革命。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必須攻克的堡壘。”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它有利于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有利于加快社會和基層組織的發育和成長,有利于加快政府自身改革。”
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本屆政府要將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作為開門第一件大事,承諾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200余項行政審批事項。
“我跟你們‘交個底’,這個任務難度很大,但必須完成!我們必須要充分依靠市場力量、激發社會創造的潛力。希望我們的一些同志,不要貪戀手里那點小小的權力,阻礙政府工作的大目標,那樣做得不償失。” 2014年3月19日,兩會剛剛結束,李克強就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時,他態度堅定地說。
目標確定,雷厲風行。根據人民網記者梳理觀察,2014年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至少23次提及簡政放權。從大幅下放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列出權責法定的“三大清單”,到金融、鐵路等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放寬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條件;從政府對企業投資“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到一批企業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被破除,企業投資自主權正不斷提高,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記者梳理還發現,一年間,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317項,年初承諾超額完成。
焦點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專家們表示,2015年將會是一個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發力之年,這一命題也將被置于極為重要的位置上。隨著“一帶一路”的理念變為現實,上海自貿區模式逐步得到推廣,政策利好不斷推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僅對于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意義十分重大,也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嶄新舞臺,在國際開放新格局下提升中國的話語權。
事實上,如果說“簡政放權”是2014年政府工作的“先手棋”,那么,“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則是國務院打好的一場“主動仗”。
李克強總理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今年要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從支持外貿穩定增長,到完善出口退稅機制;從部署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加快完善負面清單,到自貿區以一變四,“試驗田”四地推開,不斷深化,不斷擴展,層層遞進,多點開花……人民網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10余次聚焦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僅12月一個月內便有兩次會議關于促進外貿發展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張占斌表示,在當前的世界格局中,中國如果不加大開放的力度,將在新一輪的世界經濟格局調整中面臨被動局面。
“以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新一輪對外開放除了直接帶來的對外貿體制的改革壓力外,這種‘高端開放’,還將帶來對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動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修澤教授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