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雅芝受力挺看網絡空間的變化 曾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因《上海灘》中的馮程程和九十年代的《新白娘子傳奇》的白娘子在大陸廣有影響的趙雅芝,由于在微博上曬了一張經過天安門的照片和簡短的附言:“每次路過天安門都會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這個有著國家認同的樸素表達居然在微博里引來了一些人一哄而起的謾罵。 這種令人錯愕的現象在微博中已經出現過多次。香港明星劉嘉玲、溫兆倫等也都曾經因為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而受到了微博里的謾罵甚至圍攻。這種圍攻或謾罵一般都是從三個方面著手的,一是說這些明星愛國目的不純,是想來大陸撈錢,由此討好。這其實不過是多年來的“五毛”之說的擴展。二是說愛國的理念早就過時,常有引用諸如“愛國是流氓最后的庇護所”等諸如此類的名言來嘲笑愛國,說是國家民族意識已經過時。三是說愛國情感的表達妨礙對社會問題的批判。 這往往由一些大V發出激烈的聲音,而后就一批人在評論和轉發中肆意謾罵。這類的說法夾雜著許多粗鄙和兇悍的言辭,一下子形成一股風潮,似乎想通過這樣的謾罵使得表達愛國的情感的人受到震懾,讓他們在一哄而起的謾罵聲中感到畏怯,再也不敢發聲。這似乎也是近年互聯網生態中的一種特異的現象。 但這一次的情況有些不同,一方面參與謾罵的幾乎沒有大V,似乎網絡上有影響的大V對于自己的網絡表達已經比前些年審慎些。另一方面,在趙雅芝遭到謾罵的同時,更多的普通網友站出來表達了對于愛國情感的力挺,表達了對于趙雅芝的支持。大批網民的這些反應很快壓倒了原來肆意攻擊愛國的聲音。這凸顯了中國互聯網發生的變化。雖然中國互聯網的生態仍然復雜,但主流社會的基本價值已經得到的凸顯,社會的正常的感情和心態開始在互聯網上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這從在香港“占中”過程中多數中國大陸網民的反應中看得出來,也從今天力挺趙雅芝的聲音中可以看得出來。 這些變化一方面來自于那些對愛國進行謾罵的聲音的理由其實站不住腳,年輕一代對此的認知已經更加清晰。現代的國家認同,其實是現代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作為國民對于自己的國家的認同,也是在現代社會中必要的基本的素質。國家既是保護國民的最后的支撐,當然也是一個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必須。這和極端民族主義之間的界限其實是容易厘清的。任何現代國家都有國家認同的教育和提倡,也都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上捍衛國家利益和保護國民。當然世界上會有一些哲人有對國家的批判和對于更高的理想的倡導,也自有其意義,但這些理念在任何社會都不是主流的價值。引用一些對國家認同的批判的名言其實和世界的現實脫鉤的,這些哲人的思想也不是用簡單化的一句兩句名言就在網絡的環境中能被深入理解的,而只能變得空洞虛飄。至于對他人動機的人身攻擊就更加無趣了,個人表達國家的認同,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個人的發展也當然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沒有國家的發展個人的前途也會有更大的困難。甚至生存都成問題,像伊拉克、利比亞這樣的國家,普通人遇到的悲慘境遇正是和國家的整體的失敗緊密相連。用這來攻擊只能說缺少常識。至于愛國會遮蔽對社會問題的批判,其實這更是缺少依據的。愛國當然不應該對的問題視而不見。但一個演員表達她對國家認同,和社會對自身問題的追問怎么可能是矛盾的?應該說這種對國家認同的嘲諷其實正是社會的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可能人類社會在遙遠的未來會有更為理想的社會組織形態,但現實的世界仍然是以現代國家為基本的組織形態的。脫離了國家認同,一個人連起碼的身份都不會獲得。無國籍的流浪者連自身最起碼的權利都沒有任何保障。關于世界公民的高蹈說法其實在現實中是沒有說服力的。那些對國家認同的謾罵看似強大,其實是不值一駁的淺薄和荒唐。而且一些網上的表達在對中國認同進行嘲諷謾罵的同時,卻不斷地歌頌一些西方國家的國家認同,如對荷蘭迎接MH17的遇難者的儀式的贊嘆。那個莊重的儀式確實讓人感動,但這不是正是荷蘭人國家認同的表現嗎?在警覺極端民族主義的同時,我們也同樣需要國家認同的凸顯。這其實是在仍然存在國家間的劇烈競爭的世界上的必然的選擇。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放棄了對國家認同的追求,放棄了國家目標。這其實是異常簡單的事實。 另一方面,這是中國互聯網在今天逐步進入了一種“新常態”的表征。在進入微博時代之后,一些“先入為主”的人用激烈的言辭,錯位的價值曾經一度主導了互聯網的輿論,使得活躍在互聯網輿論的空間里的一些年輕人受到了一種負面化氛圍的影響。這種見到有國家認同就罵的習慣似乎被帶動出來。這些年輕人其實未必真的反感和拋棄國家,而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中被那些夸張虛幻的言辭所鼓勵,被那種“爽一下”的罵人的氛圍所感染,也把自己在現實中的一些困難和不快在隨意的發泄中變成一股相互激蕩的負能量。這一切當然是不可能持續的。一些年輕人習慣成自然,看到表達愛國情懷就隨手哄一哄。對他們面對的現實的困難和困擾,以及幸福感低迷問題社會應有更多關注和切實的幫助和關愛。但現在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些負能量的過度傳播之后的看不下去,也從諸多的事實中看到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比如在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家出現的慘痛的國家潰敗的現實都使得人們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當時一些過度離譜的謾罵所形成的不良氛圍也讓更多的人產生緊迫感,原來不多發言的也發言了。以微博為代表的互聯網傳播的均衡和理性的聲音開始凸顯。從趙雅芝事件看來,互聯網的主流價值的正氣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家的認同開始感染更多的人。這幾天對于于敏院士的肯定的聲音不僅僅來自主流媒體,也來自互聯網上的千千萬萬的網民的事實也最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也讓那些謾罵者一面感受正面的力量,另一面也重新思考。應該說多數謾罵的年輕人并沒有多少現實的惡意。他們會在互聯網常態化的過程中獲得提升。 中國互聯網的“新常態”正在形成中。 |
相關閱讀:
- [ 12-06]做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的引領者
- [ 12-05]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
- [ 12-03]魯煒:網絡空間之大足夠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 [ 12-03]魯煒:溝通是解決中美網絡空間問題的“金鑰匙”
- [ 11-29]網絡空間安全人才須系統培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