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穩增長是今年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
2015-01-28 12:11:06??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陳暉 |
分享到:
|
重新聚焦農村改革是破解需求不足難題的關鍵 據統計,2013年,我國農村仍居住著6.3億人,農業勞動力尚有2.4億人,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1.4%。農業勞動生產率只及全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三分之一,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只及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把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社會平均水平,從而使農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趕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條件已經成熟。釋放6.3億農村人口的消費潛力,足以支持我國經濟以7.5%以上的速度發展到2030年。中國30多年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不管什么商品,只要農民學會制造,這種商品很快就會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不管什么商品,只要農民有錢購買,這種商品很快就會由供過于求轉變為供不應求。 釋放農村需求的巨大潛力,首先要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以汽車來說,盡管不少城市已因交通擁堵而限購,但農村不存在這個問題。2013年,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27億量,擁有率不足10%,全世界平均為30%以上,發達國家高達80%甚至更高。如果讓農民買得起車,將足以支持我國汽車工業未來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城鄉結構將由此發生深刻變革。 通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立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大農業,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習近平主席在去年全國農村經濟工作會議講話中曾指出,單季農業地區,每個勞動力能耕種100~120畝地;雙季農業地區,每個勞動力能耕種50~60畝地,其勞動生產率就能達到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農民就能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在廣大平原和淺丘陵地區,達到這樣一個最低規模要求已經有了條件,農業現代化出現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一是農業勞動力轉移有出路,到處都是招工難;二是農用工業可以提供充足的農機裝備等農業生產資料;三是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旺盛;四是各級政府對三農包括水利的投入規模高達五萬億元,今后還會不斷增加。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縮小乃至消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此其時也。 筆者去年12月下旬赴黑龍江黑河市農村調研,那里的土地85%以上已經流轉,由合作社、農業公司、種田大戶耕種,每畝每年轉包費平均700元左右。有一個村有耕地2萬多畝,原來由220多個勞動力分散耕種,現在組建了合作社,只用十幾個勞動力種地,其余勞動力全部外出打工。婦女到上海做月嫂,月工資5000多元,夫妻倆都出去打工,年收入可達10萬元,加上土地轉包收入一萬多元,家庭年收入超過11萬元,收入比原先翻了兩三番。合作社搞規模化、標準化經營,使單產提高30%以上。從黑河的情況看,在合作社、農業公司和種植大戶三種經營模式中,股份合作制更受農民歡迎。因為土地、農機農用資料都可作價入股,收入按股分紅。合作社聘請管理人員、農機手等,由合作社發給工資。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大都是社員,他們既拿到分紅,又拿到一份工資,收入略低于外出打工者,但可以照顧家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今年第三位的任務。只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土地流轉的速度可能會快一些。沿襲了幾千年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經濟模式,在工業化、城市化浪潮沖擊下,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鼓勵農民工有償退出宅基地并在城市購房 目前,我國有農民工2.7億人,農村留守兒童6000萬人,留守婦女4600萬人,留守老人4000萬人,共有4.16億人期盼著全家團聚。加快解決農民工的家庭團聚問題,將拉動巨大的城市建設需求,對穩增長將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村改革的《決定》提出,土地占補平衡只能在省域范圍內進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允許農戶對宅基地使用權抵押、擔保、轉讓,第一次賦予宅基地以商品屬性,農戶憑借其使用權即法人財產權,就可以分享到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這個市場范圍有多大,農民退出的宅基地就能在多大范圍內享受到級差地租的收益。筆者1月初到河南新鄉市農村調研,了解到農戶拿退出的宅基地到縣級土地市場交易,每畝價格僅5萬元左右;拿到新鄉市地級土地市場交易,每畝能賣20萬元。土地部門的同志估計,如能在鄭州開放省級土地市場,每畝可賣到50萬元左右。這對進城購房的農民工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吸收農民工較多的城市,應為農民工建福利房。過去城市人口享受到福利分房,隨著房價提高,出現了財富升值效應。以農民工退出宅基地為條件,換取新增城市住房建設用地,以較低的價格為農民工建房,使農民工在城里買得起房,這是政策的關鍵。 農民工市民化可收到多方面的好處:第一,這是新形勢下黨和政府關心群眾生活的重大行動,對密切黨與農民的關系將產生深遠影響;第二,農民工在城里安了家,就可以參加各類技術培訓,熟練工留在企業,有利于形成穩定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第三,有利于節約利用土地資源,農民工再也不必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用于在老家建一座無用的樓;第四,為四億人在城市造房,將形成巨大的需求,加上進城后增加的消費需求,將成為破解需求不足矛盾的根本舉措。 亟待厘清的幾個認識誤區 重新聚焦農村改革,釋放農村發展的巨大潛力,必須首先打破思想障礙,厘清幾個認識上的誤區。 第一,認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必然沖擊18億畝耕地紅線和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化農業,將使我國農業由一個弱質產業提升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這是對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必須在不改變農業用途的前提下進行。當然,應借助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機會,推廣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提高畜牧養殖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這樣,用同樣面積的土地將生產出比糧食更多的食物。宅基地的退出,除了能滿足新增建設用地的需要,還能節約50%以上的土地用于新增耕地,這是試點地區的經驗證明了的。世界經驗也證明,所有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耕地都是增加的。現在,全國農村宅基地占地17萬平方公里,折合2.55億畝,每個農村人口占有的建設用地是城市人口的3倍多。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勢在必行。 第二,擔心農民工在城市失業,老家又回不去,怎么辦?讓農民工市民化以后,即享受到城市的社會保障,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保險,這個問題就自然化解了。 第三,擔心農民對土地的法人財產權實現之后,會不會引起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農民能夠像城里人一樣分享到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而且通過設置區域性土地交易市場,讓遠離城市的農民的宅基地,也能分享到大城市的級差地租,這是農民的權利。農民工增加的購買力充其量只能對緩解通貨緊縮發揮些作用,說會引發通貨膨脹,實在是不著邊際。 改革以來,每一次大的突破,都率先來自農村。重新聚焦農村改革,使農業勞動生產率趕上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使農民人均收入趕上城市人均收入,基本消除城鄉發展差距,這一歷史任務亟待我們來完成。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
相關閱讀:
- [ 01-21]2014年GDP同比增7.4% 今年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
- [ 01-21]結構優化質量提升 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勢頭明顯
- [ 01-16]新常態需要鍛造新能力
- [ 01-15]機構預測2014年投資增速不足16% 創13年新低
- [ 01-13]傳言太原將限購機動車 市委書記:根本沒有研究過
- [ 01-09]李佐軍: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全年經濟開局
- [ 01-08]楊岳李紅在榕指導督促落實省委全會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 [ 01-05]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于去年 GDP有望增7%以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