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噠”、“有錢,任性”是受訪者最常用網絡流行語 調查顯示,網絡語言正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語言的一部分。89.8%的受訪者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到網絡流行語,其中28.2%的受訪者經常使用。 受訪者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網絡流行語依次是:“萌萌噠”(50.8%)、“有錢,任性”(40.2%)、“屌絲”(39.7%)、“小鮮肉”(29.0%)、“且行且珍惜”(28.3%)、“也是醉了”(28.2%)、“不作死就不會死”(26.2%)、“心塞”(23.4%)、“也是蠻拼的”(20.7%)。 其他網絡流行語還有:“時間都去哪兒了”(19.7%)、“漲姿勢”(19.4%)、“我讀書少,你別騙我”(19.2%)、“畫面太美我不敢看”(15.3%)、“你家里人知道嗎”(14.5%)、“挖掘機技術哪家強”(14.2%)、“逼格”(13.4%)、“保證不打死你”(13.2%)、“不造”(11.7%)、“只想安靜地做一個美男子”(9.3%)、“上天臺”(6.2%)等。 90后大學生吳桐平時喜歡流連于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交平臺。對于當下的網絡流行語,她可以說無所不知。不管是平時與人聊天,還是在社交網絡上發狀態、寫評論,她都傾向于使用網絡流行語。“這些詞既俏皮可愛又犀利簡練,讓自己和同齡人交流起來更加自然和諧。即使是部分人認為粗俗的詞語,用起來也很有意思。大家只是當口頭禪隨意使用,并無惡意,刻意避開,反倒讓人覺得格格不入。” 同樣是90后的“技術宅男”張浩天(化名)卻不這么認為。他告訴記者,現在網上流行的“屌絲”“裝逼”等熱詞,經常出現在伙伴們的日常談話中。但他自己不會隨意對他人使用這些詞,若是別人沖自己說出這些詞,也會感到心里不舒服。 “絲”是下流詞語?39.2%的受訪者認可,34.0%不認可 受訪者對于張懷瓊委員所指出的,“屌絲”“裝逼”“逼格”等屬于粗俗猥瑣的下流詞語這一觀點怎么看?調查顯示,表示認可的受訪者占39.2%,不認可的受訪者占34.0%,26.7%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言理論與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滿華看來,張懷瓊委員的批評有一定道理。但網絡中粗俗、不雅的語言是一小部分生活語言在網絡上的反映,雖然網絡提供了更快捷的傳播渠道,但這些粗俗語言并不是網絡本身帶來的。 “我堅決反對也非常反感有人在網上使用下流語言。但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哪些是哪些不是。”著名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鳴生表示,像“屌絲、裝逼”等網絡詞匯,要看具體在什么語境下運用,而不能一概斥之為下流語言。“屌絲”可以用作自我調侃。單就語言性而言,“裝逼”要比“裝蒜”深刻。比如文學創作刻畫人物時,使用某些看起來粗俗的語言尤其是方言,可以更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若換成“雅”的書面詞語,則會削弱甚至喪失語言本身的魅力。 50.5%受訪者表示日常生活中還能感受到漢語之美 調查中,64.2%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網絡流行語入侵漢語現象嚴重。對此現象,46.0%的受訪者擔心會污染漢語,28.5%的受訪者覺得會有助于漢語發展,25.4%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 51.9%的受訪者直接建議,出臺相關措施,保護漢語純潔性。 李鳴生表示,網絡的出現,豐富了現代語言的內涵和形式。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這一平臺充分展現自己的語言魅力,甚至創造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敘述結構。“有些網絡語言很有天賦,很有創造性,令人拍案叫絕,讓我們這群中老作家自愧不如”。整體而言,這種現象是好事,既促進了漢語發展,又豐富了民族文化。 他直言,不能簡單將網絡流行語與漢語的發展對立起來。網絡語言和傳統語言一樣,精華糟粕同在。凈化肯定需要,但不是要采取行政手段強行干預,而是要相信國人的鑒別能力和抵抗能力。粗鄙的下流話除了極少數感興趣者外,不會有人去“發揚光大”。 “漢語的純潔性是個偽命題。”陳滿華認為,所謂影響了漢語純潔性的粗俗不雅表達方式,只是部分群體的偏向性選擇,不可能為全民所接受。真正上不了臺面的表達方式,終究逃脫不了兩種宿命——要么經過一段時期自然消亡,要么永遠只在某些特殊語體里為了某種特殊的表達效果(如網絡文學中刻畫特殊人物形象)而茍且偷生。 陳滿華說,我們可以對語言的發展做一些有意義的推動工作,但絕不是人為的行政干預。比如,及時發動民間和組織專家對網絡流行語,進行更大規模的收集、釋解和描寫,建立像美國的“城市詞典”那樣大規模的、及時反映語言變化的流行語詞庫。稍微滯后卻具有規范性、權威性的紙質語文詞典,對網絡語匯也要有更開放的態度,進一步拓寬網絡選詞范圍。這些工作,將有利于漢民族共同語更順暢地新陳代謝、穩步發展,也能使更多普通百姓在語言的使用上,更精準地把握時代脈搏,及時順應母語日新月異的發展,甚至為其發展或多或少地做出貢獻。 當下公眾如何評價自己的漢語水平?調查中,62.6%的受訪者自認為漢語水平不錯,認為“非常好”的占14.4%。50.5%的受訪者表示,日常生活中還能感受到漢語的美。記者向楠 實習生 許錦妹 |
相關閱讀:
- [ 02-04]網絡春晚:新生代一族的“偶像時刻”
- [ 02-04]網絡熱度主題——中國夢 為夢想前行
- [ 02-04]網絡春晚熱詞回顧 油菜花的夢想“有才華”
- [ 02-04]新年過月余治網已出5招 涉及微信公眾號網絡文學
- [ 02-04]敘利亞反對派中網絡美人計 被黑客騙走重要情報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