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記者從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了解到,歷經10年時間,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共對5萬余名牧民和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相關培訓。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享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美譽,是中國面積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2005年,中國官方推動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截至目前,項目完成投資76.5億元(人民幣,下同)。根據該區域水源涵養能力、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和沙化土地面積等監測顯示,三江源區域生態環境呈現好轉趨勢。 “對于三江源區域的牧民,我們希望通過培訓來增強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技能。”該辦公室科技培訓項目負責人龔峰介紹說,現在正在開展的科技培訓項目注重體現民族特色、貼近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開展藏毯編織、牛羊育肥、奶牛養殖、餐飲烹飪、庭院經濟、土建技術等培訓項目。 “三江源地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在這樣一個高寒、高海拔地區,開展生態保護工作,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龔峰說,除了培訓牧民外,還對工程建設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予以生態監測與評估、草原及畜牧技術、黑土灘綜合治理、濕地保護等方面的技術培訓。 龔峰說,希望受到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在項目實施上,同時,“能讓三江源地區牧民和管理人員等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據了解,2005年啟動實施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中,科技培訓項目完成總投資5370萬元,共培訓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6607人,培訓農牧民49609人,建立和培育示范戶1715戶。 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之年,規劃至2020年,科技培訓項目計劃總投資8080.96萬元,計劃培訓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8160人次,培訓牧民92128人次。 龔峰說,近10年來,通過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一支涵蓋農、林、水、牧、漁、環保、氣象等部門的科技人才隊伍雛形基本形成,“三江源區域科技落后、技術人才匱乏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善。” 對于牧民培訓項目,龔峰說,希望能引導他們積極參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行動,使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畜牧業轉變,實現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產業發展的協調推進。 原標題: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10年培訓5萬余名牧民和技術人員 |
相關閱讀:
- [ 02-02]青海三江源保護二期工程實施面積擴至近40萬平方公里
- [ 12-10]浦城縣忠信鎮打造“三江源”生態鄉鎮
- [ 09-21]專家:切勿盲目在三江源區放生不明物種魚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