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如何穩增長、促轉型
2015-02-11 12:06:5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唐麗萍 我來說兩句 |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企求在7%左右穩定下來。筆者認為,現階段(包括十三五期間)如果措施得力,改革發力,7%左右的增速是能穩住的,經濟轉型是能逐步推進的。這也是保持經濟新常態的主要著力點。 “新常態”的表述比“三期疊加”更為準確 中國經濟現狀,用新常態的表述比前一段時間所謂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階段的表述更為準確。按照習總書記2014年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中說的,“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這三點中第一點、第二點同三期疊加中的前兩期是基本相同的,第三點則表明中國進入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時期,這是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決定新常態能不能真正擺脫舊的已經走到盡頭的增長模式的關鍵所在。中國經濟如能堅持這三個特點,就必定前景光明。2014年12月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從九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也未提如何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問題,只說“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并強調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特別是要看到,2013年和2014年在經濟增速放緩時,總有人主張走老路,搞刺激政策,追求短期GDP增速高一點,以至于有時不是在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而是在加重上述負面效應,使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地方債務風險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減輕或消除。 我們要直面這幾年的經濟減速問題。這幾年經濟增速下滑,除了因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出口市場大幅降速以外,主要是新世紀前十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連續五年GDP增速超過10%,超高速增長帶來了經濟失衡問題嚴重,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產能過剩行業較多,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過低和收入差距過大,居民消費對GDP拉動作用下降,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經濟增速回落是必然的,是客觀經濟規律起作用的結果。回調是為了恢復經濟的平衡,實現再平衡,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有專家估算認為,新世紀頭十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達10%左右,我對此表示懷疑。如果我國那時的潛在增長率達到10%左右,為何會帶來上面列舉的重大結構失衡,即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的失調呢?我曾在2004年指出,中國經濟的增速以不超過9%比較適合,長期超過9%甚至連年兩位數以上增長,會帶來重大比例關系失調,即經濟失衡,是不可持續的。當前碰到的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和現實,就是為了對沖前幾年增速過快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現在看來,我們如果能夠嚴格按照習總書記關于新常態三個特點的要求辦事,就能比較順利地實現穩增長、促轉型,經濟會在轉型升級中實現7%左右的穩定增長,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以后在制定年度或五年的經濟發展目標時,應當有點彈性,比如定7%左右,不要定一個很明確的具體增速。因為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出一個有一定彈性的指標,可以避免像2013年下半年那樣,為了爭取提高0.1或0.2個百分點的速度,投放了大量的貨幣,不利于經濟的健康運行。中國正處于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階段,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都比較大,只要宏觀調控政策對頭,措施有效,7%左右的增速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增長放在下一年五大任務首位,并提出要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就是要努力把沒有水分的、質量效益較好的7%左右的經濟增速作為2015年的首要任務,把經濟增速下行的趨勢控制住。最好2015年就能探底,至遲2016年能探底,使經濟更好進入新常態。 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 在新常態下實現穩增長、促轉型,關鍵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按照經濟學原理,在投資增速放緩和效率有所下降時,加上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必須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即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才能使經濟增長找到新的源泉,才能穩增長。因此,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包括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增加研發投入(美國已將全部研發投入算進GDP了)。我國硏發投入占GDP比重2013年首次突破2%,達到2.09%,今后要進一步提高。支持科技進步已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列為國有資本投向的五大重點之一,應認真落實,特別是中央企業,實力雄厚,應在這方面起帶頭作用。要大力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快完善創新機制,鼓勵創新型人才向企業集聚。 |
相關閱讀:
- [ 02-06]國內|央行一周發8000億"紅包" 經濟新常態帶來六大新機遇 經濟減速不減勢
- [ 02-06]經濟新常態帶來六大新機遇 經濟減速不減勢
- [ 01-27]中國經濟新常態帶給世界利好消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