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和微信各為補短板 微信方面,截至正月初五,微信紅包收發總量為32.7億次;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寶紅包總參與人數則超過了1億。此外,支付寶的數據顯示,除去商戶發送的紅包外,用戶個人發送的支付寶紅包平均金額為59.1元,不少用戶將紅包作為家人、朋友間的親密互動交流,而非純粹的“發錢”。而此前雙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包含微信、QQ、支付寶在內,騰訊和阿里兩家將一共向用戶發放超過80億元現金和代金券紅包。 在市場研究機構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互聯網專家劉興亮看來,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此次“紅包大戰”都是在上演移動支付的用戶教育升級版。 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第4季度,阿里巴巴公司支付寶占據第三方支付領域48.8%的市場份額,微信支付背后的財付通占18.7%。“通過輕松有趣的紅包,可以養成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如果用戶不綁定銀行卡就沒法發紅包,也沒法提現,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發展新用戶成本很低。”劉興亮說。 “用戶一想到聊天,就會想到微信;反之想到支付,就會想到支付寶。”電商觀察人士魯振旺表示,通過手機紅包大戰,微信希望獲得更多的移動支付入口,支付寶則希望增添社交性,各自補足自己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支付寶和微信在這場春節紅包大戰中實現了“共贏”。 移動支付廣闊的市場前景,正是互聯網巨頭們投入真金白銀的動力。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表示,今年紅包中有包括打車軟件、微店、視頻網站提供的各種移動服務的代金券,商家已經將目光投向移動付費應用,希望提供給用戶嘗試多種O2O應用的機會。 新聞延伸 手機紅包要交稅? 春節里大伙兒搶紅包搶到手軟的同時,一條“微信紅包還要收稅”的消息也不脛而走,讓不少人大跌眼鏡。消息稱,微信紅包涉及資金轉移,接受資金一方存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 對此,北京市國家稅務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微信紅包”所得具有較大偶然性,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偶然所得稅率為20%。然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并未對偶然所得作出具體金額限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以金額較大作為一項判斷標準。” 依據目前微信對于微信紅包的規定,紅包金額單次不超過200元。對此,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博士李明分析認為,對于民間紅包贈與,我國法律并無明確規定,對民間習俗宜采取容忍態度。“微信紅包”的參與人群范圍更廣,與傳統的親屬間紅包贈與行為也有一定差別,因此其法律地位仍需明確。不過,考慮到征稅帶來的操作成本與社會效應,“微信紅包”的所得稅征收問題更多只是一個理論問題,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新聞延伸 支付寶微信靠沉淀資金發大財? “微信紅包告訴你什么是資本運作。僅僅2天時間微信綁定個人銀行卡2億張,干了支付寶8年的事。若30%的人發100元紅包,共形成60億元的資金流動,延期一天支付,民間借貸目前月息2%,每天保守收益就420萬元,若30%的用戶沒選擇領取現金,那么其賬戶可以產生18億元的現金沉淀,無利息(成本)……這才是資本游戲。”這么一條分析同樣也在春節期間活躍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上。 微信紅包細則顯示,“紅包提現”后資金也要在1到3天內到賬,獲得的紅包暫時到不了用戶賬上,也就暫時成了沉淀資金。如此,微信或者支付寶可以用這筆沉淀資金去發財嗎?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告訴記者,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擅自動用沉淀資金,也就是用戶仍未提現的紅包,但在現行規定下監管機構默認沉淀資金利息在提取風險準備金后,其余可以歸于支付機構擁有。“但需要注意的是,微信方面不能挪用沉淀資金,不可能獲得月息2%的高額民間借貸利率,而且沉淀資金在微信賬戶停留時間較短,沉淀資金利息總體上規模將較小,并不會有所謂的‘資本游戲’那么夸張。” |
相關閱讀:
- [ 02-25]春節福州接待游客140.68萬人次 進賬10.12億元|廈門春節7天迎客184.77萬人次 吸金19.06億元
- [ 02-25]公安部:春節期間全國社會穩定治安良好
- [ 02-25]從春節熱詞感知文明進步
- [ 02-25]春節黃金周福州接待游客140.68萬人次 進賬10.12億元
- [ 02-25]北京環衛集團:春節假期爆竹皮比去年減少三成
- [ 02-25]今年春節全國重污染城市明顯減少 污染程度減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