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正是南美一年中火熱的季節。作為全球最盛大的表演之一,為期5天的巴西狂歡節今年吸引了100多萬名游客參與。
里約熱內盧著名的莫西達德舞校媒體部負責人羅德里格斯告訴本報記者,在巴西人的生命與血液里,流淌著一種開放、寬容、樂觀的精神,正是由于巴西人將這種精神融入了狂歡節的舞蹈與音樂之中,傳遞給世界,“讓狂歡節成為地球人的偉大節日”。
籌備精心 政府支持
“白天世界上沒有巴西,夜里巴西就是整個世界。”這是巴西詩人曼努埃爾·班德拉對巴西狂歡節的評價。2月中下旬,當狂歡節來到這個南美大國,學校停課、公司放假,人們戴上面具,走上街頭,徹夜歌唱、舞蹈、飲酒、交流。
這場視覺盛宴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
表演者,他們是狂歡節當之無愧的主角。在里約,這個主角是一個個桑巴舞蹈學校。為了在桑巴表演大賽中奪冠或晉級,他們通常都要花一年的時間進行準備。
“每年的狂歡節表演一結束,學校就馬上進入下一個狂歡節的籌備工作,包括音樂主題的確定、花車、服裝的制作等。”羅德里格斯說。
狂歡節的創意是開放的。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是決定表演者是否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據官方介紹,許多桑巴學校都將目光轉向國外,將很多外國民族舞蹈和流行音樂引入創作中,在演出脫穎而出。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還曾邀請過中國藝術團參加狂歡節。莫西達德舞校今年的演出同樣得益于創新。“我們在演出中嘗試了一種從未在桑巴游行中出現過的、夸張的舞蹈演繹方式。”羅德里格斯說。
狂歡節借國際巨星擴大了影響力。一些演出團體常會尋求與國際巨星合作。比如,巴西東北部城市薩爾瓦多狂歡節的某著名樂隊,就曾與流行音樂之王邁克·杰克遜合作過。
狂歡節得到了政府全力支持。作為一個大規模的群體性活動,狂歡節的成功舉辦必須要解決經費、場地、安保、交通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而各地政府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很大幫助。每年狂歡節,巴西政府都要組成專門的機構來協調各項事務。在薩爾瓦多,市政府為今年的狂歡節投入500萬雷亞爾(約合200萬美元)和3000多名安保人員。
里約狂歡節桑巴游行以體積巨大的花車表演和3000—5000人的表演團隊著稱,演出者們經常為找不到合適的演出地點而苦惱。1983年,政府請來曾設計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著名設計師尼邁耶設計了一條專屬于狂歡節的桑巴大道,長約700米,兩邊是高高的看臺。許多人將此稱為巴西狂歡節史上的轉折點,“至此里約狂歡節變得更加專業和商業化,也為其日后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2006年,里約市政府又斥資5000萬美元,為里約市的主要桑巴學校建立了一個用于制作和停放狂歡節花車的基地,不但徹底解決了體量巨大的花車每每阻塞交通的問題,更讓這一基地成為里約市的一個知名景點,許多錯過了狂歡節的游客會到這里參觀花車制作。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些市政府早早就把推介會開到了西班牙等許多國家,薩爾瓦多市還在歐洲、美洲一些地區設立了工作室,推薦薩爾瓦多文化和狂歡節。而每年里約的狂歡節,組織者都要向全球各主要媒體發放通知,并為他們提供宣傳品。
企業和社團為狂歡節的成功舉行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兩個啤酒公司共800萬雷亞爾、一家銀行200萬雷亞爾……”薩爾瓦多市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埃里克·比那·門多薩向我們介紹今年贊助商的捐款。這些錢或是用于資助演出團體日常訓練,或用于舉辦狂歡節的各項支出,還用于資助音樂學校,使孩子們能夠獲得免費學習音樂的機會——無論怎樣使用,他們都使得狂歡節的表演具有更高水平。
敞開胸懷 面向世界
“我也在巴拿馬看過狂歡節,可我覺得它無法與巴西狂歡節相比。”巴拿馬女孩希達說。
“我以前只在電視里看過桑巴表演,這是第一次看現場,太震撼了!”午夜時的桑巴大道看臺上,28歲的美國工程師丹尼爾精神依舊很好,為了這場旅行他花了幾千美元,他說“很值得”。
“在我們這里,許多人攢了一年的錢就為了狂歡節時看一次表演。”薩爾瓦多女孩露西安娜說。
人們為什么愛巴西狂歡節?
也許因為激情。狂歡節的表演,是融入了巴西人激情的演出。這種用激情澆灌出的表演仿佛具有魔力,能夠點燃每一個參觀者血液中的激情因子,在表演者和參觀者之間形成共振。
也許因為文化。如果你在激情之外還能稍微留意下狂歡節上的許多細節,你會發現文化的身影無處不在。每個表演團體中總有這樣一個群體:老太太們。她們上場時穿著識別度頗高的巴伊亞裙——裙子撐大宛如一朵巨大的花朵。如果你了解桑巴與非洲的關系,你就會知道這是演出者們在向桑巴表演的非洲血統致敬。在表演的隊伍中,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舞者。
“我能從表演中看到巴西的文化,無論音樂還是舞蹈,都是巴西文化的具象表現。這種文化如此與眾不同,即使之前沒有親身參與,從電視中看狂歡節時也能意識到它和美國文化的不同。”丹尼爾說,文化是最打動他的地方。
也許因為歡樂。“你可以離開父母,跟朋友一起,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大聲歌唱、隨意跳舞、穿奇特的衣服,整晚你都不會累。”24歲的薩爾瓦多女孩海娜塔說。在這種快樂面前,人們拋下社會角色和階層差異,大家走在一起。里約的狂歡節發源于貧民窟,是19世紀50年代由恢復自由身份的黑奴從薩爾瓦多帶至里約。自那時起,狂歡節就從來沒有脫離過貧民窟這個背景。無論生活在多么糟糕的環境中,一年中總有這么幾天,人們可以脫離世俗的種種羈絆,進入純粹的快樂之中。
也許因為隨之而來的收益。以里約為例,據巴西《環球報》報道,今年的里約狂歡節共吸引約100萬名游客,較去年增加8.9%。大量游客的涌入也推動了消費經濟的增長,狂歡節期間消費不菲,每名游客每天約需800美元,狂歡節將為里約帶來7.82億美元的收入。
狂歡節是巴西的,也是世界的。狂歡節不僅提供娛樂,而且是一張巴西名片,它展現了巴西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給世界提供了一個了解巴西文化的窗口。(記者侯露露、王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