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財政補貼不能成企業的“偏飯”
2015-03-16 07:16:44??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徐 駿繪(人民視覺) ■財政資金應幫助一些成長中的新興企業完成轉型升級,而對于那些沒有實質性經營的企業和產能過剩的行業,就應當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促進產業升級,優化資金配置。 ■增加財政補貼評審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尋租現象;對資金使用進行全程跟蹤監管,及時評價補貼資金的使用效果;實現信息共享,打破區域分配補貼資金 財政補貼成為上市公司保殼的“救命稻草”,資金效果大打折扣 眼下,不少上市公司正陸續公布2014年年報。在年報披露的信息中,企業收到的政府各類專項補貼也赫然在列。補貼金額從幾十萬元到上億元不等,既有國家補助、專項資金,也有地方政府給予的各種補助、補貼。有數據統計,從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旬,滬深兩市共有30多家企業獲得地方政府補貼。 在這些獲得補貼的企業中,不乏經營不善者。如天利高新發布公告稱,2014年企業獲得挖潛改造資金、應用技術研發專項資金、產業扶持資金等10多項政府專項資金和補助,合計1217.6萬元,而不久公司發布了2014年業績預虧公告。 財政補貼資金作為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收入,無疑會抬升企業的經營業績。更有企業因此患上了“輸血依賴癥”,依靠財政補貼資金而長虧不倒。近年來,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存堪憂,部分上市公司已連續虧損。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殼”,地方政府連續注入專項補貼資金,才使得企業“保殼”成功。 比如,近期重慶鋼鐵發布公告稱,收到搬遷獎勵8億元和財政貼息1.33億元,在獲得這些補貼后,企業才得以扭虧為盈,實現營業利潤5000萬元左右。實際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已虧損15.82億元,加之2013年企業實際虧損,連續兩年虧損后,企業將被處以退市風險警示。此時,補貼資金及時解困,讓企業避免了退市風險。 “不僅是對上市公司,財政補貼對其他企業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上市公司信息公開,公眾還能知曉,而對其他企業的補貼更是一筆糊涂賬。”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說,規模巨大的補貼資金流入企業,實際效果卻打了折扣。一些上市公司靠財政補 貼 “輸血”生存,“造血”機制卻沒形成;一些新能源和新興產業企業得到財政補助,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技術進步。這樣既損害了市場的公平競爭,打亂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又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
相關閱讀:
- [ 03-16]人民日報刊文:資本主義有反生態的一面
- [ 03-12]人民日報海外版:請黎良明秘書長自重
- [ 03-11]人民日報:腐敗不是發展的“潤滑劑”
- [ 03-10]人民日報:政治生態如何“山清水秀”
- [ 03-09]人民日報快評:為“吳波精神”點贊
- [ 03-09]人民日報評論員:共擔促進男女平等的責任與使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