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財政補貼不能成企業的“偏飯”
2015-03-16 07:16:44??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財政補貼要有合理邊界,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長 “財政專項資金補給虧損企業,卻無法改變公司主營業務長期虧損、利潤增長乏力的困境,就只是解一時之渴;未來新型財政補貼要更多考慮企業的貢獻,更多給予有發展前景、符合國家支持發展方向的企業以支持,多一點補貼,企業經營能更好一些。補貼應當達到預期效果,對企業有長遠、有益的影響。”楊志勇認為。 楊志勇指出,一段時期以來,在財政支出規模擴大的同時,財政支出結構不盡合理,特定領域財政支出效率不夠高。在政府支出結構中,經濟建設支出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市場力量的發揮。未來應完善財政政策體系與運作機制,優化支出結構,提高政策效率。在需要支持的產業上,政府支持方式應更為妥當,防止政府越俎代庖,替代市場作用。 “補貼資金和政策制定部門過多,缺乏必要的集中化和統籌管理;加上補貼政策本身的合理基礎和客觀標準不明確,就會出現尋租和腐敗現象,導致套取和騙取補貼的情況發生。”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去年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挪用政府補貼違規案例中,就有企業拿著政府給的上億元海外科技型企業補貼,用于購買法國酒莊。這與補貼政策和補貼類型等相關信息透明度低、補貼制度運行管理存在漏洞有很大關系。 “現在補貼種類繁多,往往一個項目有多頭來源,存在交叉重復的問題,如果管理協調不一致,有時適得其反。”王雍君舉例說,國家對漁船轉產轉業有補貼,但漁民從事捕撈又有燃油補貼。兩個政策“打架”,在金額上燃油補貼比漁船轉產補貼多,所以漁民更愿意繼續打魚,漁船轉產補貼的效果就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補貼資金應當進行統籌整合,實行集中化管理,這樣才能避免分散化和碎片化,取得應有的政策效果。 |
相關閱讀:
- [ 03-16]人民日報刊文:資本主義有反生態的一面
- [ 03-12]人民日報海外版:請黎良明秘書長自重
- [ 03-11]人民日報:腐敗不是發展的“潤滑劑”
- [ 03-10]人民日報:政治生態如何“山清水秀”
- [ 03-09]人民日報快評:為“吳波精神”點贊
- [ 03-09]人民日報評論員:共擔促進男女平等的責任與使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