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財政補貼不能成企業的“偏飯”
2015-03-16 07:16:44??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公開透明選項,動態跟蹤問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那么,財政資金應該補貼哪些領域和哪些企業,才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外溢’效應程度越高、范圍越廣,越需要補貼。比如,一些基礎研究和發明創新活動,包括清潔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可為社會和整體經濟帶來收益的活動,政府可以采取補貼方式予以支持。”王雍君表示,目前我國財政補貼主要投向中小企業扶持、節能環保產業和高科技創新產業,涉及包括國家重大專項配套資金、國家產業振興預算內的專項補貼等。 投向新興產業以及與民生緊密相關行業,這些領域的補貼可以起到調整產業結構的作用,幫助一些成長中的新興企業完成轉型升級。而對于那些沒有實質性經營的企業和產能過剩的行業,就應當更多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促進產業升級,優化資金配置。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現在財政補貼的整個評審過程都是封閉的,最后哪家企業評上了,怎么評出來的,誰都不清楚。今后可以讓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都來申請,申請和評選過程公開透明,甚至可以采用電視直播或者全過程網絡公開披露的方式,看看專家都是怎么來選企業的,這樣能防止暗箱操作和尋租現象。 “對獲得補貼企業,還應當對資金使用進行全程跟蹤監管,及時評價補貼資金的使用效果。” 白景明說,現在政府對拿到專項補貼資金的企業缺乏跟蹤問效,補貼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效果,沒人知道。企業領了財政補貼,政府部門就要負責到底,發現問題及時跟進,分階段評審專項成果,讓補貼和評審結合起來,才能確保財政補貼不“打水漂”,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白景明建議,有些補貼資金是打破區域來分配的,政府部門之間應盡快實現信息共享,包括工商、稅務和海關這些跨部門的信息,也包括各省市跨區域的信息,這樣可以更全面了解企業的運營情況,準確核定企業是否具備獲取補貼的資格。比如,企業若存在偷稅漏稅,當然就不能享受財政補貼。 |
相關閱讀:
- [ 03-16]人民日報刊文:資本主義有反生態的一面
- [ 03-12]人民日報海外版:請黎良明秘書長自重
- [ 03-11]人民日報:腐敗不是發展的“潤滑劑”
- [ 03-10]人民日報:政治生態如何“山清水秀”
- [ 03-09]人民日報快評:為“吳波精神”點贊
- [ 03-09]人民日報評論員:共擔促進男女平等的責任與使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