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駿繪(人民視覺)
■財政資金應幫助一些成長中的新興企業完成轉型升級,而對于那些沒有實質性經營的企業和產能過剩的行業,就應當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促進產業升級,優化資金配置。
■增加財政補貼評審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尋租現象;對資金使用進行全程跟蹤監管,及時評價補貼資金的使用效果;實現信息共享,打破區域分配補貼資金
財政補貼成為上市公司保殼的“救命稻草”,資金效果大打折扣
眼下,不少上市公司正陸續公布2014年年報。在年報披露的信息中,企業收到的政府各類專項補貼也赫然在列。補貼金額從幾十萬元到上億元不等,既有國家補助、專項資金,也有地方政府給予的各種補助、補貼。有數據統計,從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旬,滬深兩市共有30多家企業獲得地方政府補貼。
在這些獲得補貼的企業中,不乏經營不善者。如天利高新發布公告稱,2014年企業獲得挖潛改造資金、應用技術研發專項資金、產業扶持資金等10多項政府專項資金和補助,合計1217.6萬元,而不久公司發布了2014年業績預虧公告。
財政補貼資金作為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收入,無疑會抬升企業的經營業績。更有企業因此患上了“輸血依賴癥”,依靠財政補貼資金而長虧不倒。近年來,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存堪憂,部分上市公司已連續虧損。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殼”,地方政府連續注入專項補貼資金,才使得企業“保殼”成功。
比如,近期重慶鋼鐵發布公告稱,收到搬遷獎勵8億元和財政貼息1.33億元,在獲得這些補貼后,企業才得以扭虧為盈,實現營業利潤5000萬元左右。實際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已虧損15.82億元,加之2013年企業實際虧損,連續兩年虧損后,企業將被處以退市風險警示。此時,補貼資金及時解困,讓企業避免了退市風險。
“不僅是對上市公司,財政補貼對其他企業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上市公司信息公開,公眾還能知曉,而對其他企業的補貼更是一筆糊涂賬。”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說,規模巨大的補貼資金流入企業,實際效果卻打了折扣。一些上市公司靠財政補
貼 “輸血”生存,“造血”機制卻沒形成;一些新能源和新興產業企業得到財政補助,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技術進步。這樣既損害了市場的公平競爭,打亂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又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財政補貼要有合理邊界,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長
“財政專項資金補給虧損企業,卻無法改變公司主營業務長期虧損、利潤增長乏力的困境,就只是解一時之渴;未來新型財政補貼要更多考慮企業的貢獻,更多給予有發展前景、符合國家支持發展方向的企業以支持,多一點補貼,企業經營能更好一些。補貼應當達到預期效果,對企業有長遠、有益的影響。”楊志勇認為。
楊志勇指出,一段時期以來,在財政支出規模擴大的同時,財政支出結構不盡合理,特定領域財政支出效率不夠高。在政府支出結構中,經濟建設支出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市場力量的發揮。未來應完善財政政策體系與運作機制,優化支出結構,提高政策效率。在需要支持的產業上,政府支持方式應更為妥當,防止政府越俎代庖,替代市場作用。
“補貼資金和政策制定部門過多,缺乏必要的集中化和統籌管理;加上補貼政策本身的合理基礎和客觀標準不明確,就會出現尋租和腐敗現象,導致套取和騙取補貼的情況發生。”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去年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挪用政府補貼違規案例中,就有企業拿著政府給的上億元海外科技型企業補貼,用于購買法國酒莊。這與補貼政策和補貼類型等相關信息透明度低、補貼制度運行管理存在漏洞有很大關系。
“現在補貼種類繁多,往往一個項目有多頭來源,存在交叉重復的問題,如果管理協調不一致,有時適得其反。”王雍君舉例說,國家對漁船轉產轉業有補貼,但漁民從事捕撈又有燃油補貼。兩個政策“打架”,在金額上燃油補貼比漁船轉產補貼多,所以漁民更愿意繼續打魚,漁船轉產補貼的效果就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補貼資金應當進行統籌整合,實行集中化管理,這樣才能避免分散化和碎片化,取得應有的政策效果。
公開透明選項,動態跟蹤問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那么,財政資金應該補貼哪些領域和哪些企業,才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外溢’效應程度越高、范圍越廣,越需要補貼。比如,一些基礎研究和發明創新活動,包括清潔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可為社會和整體經濟帶來收益的活動,政府可以采取補貼方式予以支持。”王雍君表示,目前我國財政補貼主要投向中小企業扶持、節能環保產業和高科技創新產業,涉及包括國家重大專項配套資金、國家產業振興預算內的專項補貼等。
投向新興產業以及與民生緊密相關行業,這些領域的補貼可以起到調整產業結構的作用,幫助一些成長中的新興企業完成轉型升級。而對于那些沒有實質性經營的企業和產能過剩的行業,就應當更多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促進產業升級,優化資金配置。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現在財政補貼的整個評審過程都是封閉的,最后哪家企業評上了,怎么評出來的,誰都不清楚。今后可以讓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都來申請,申請和評選過程公開透明,甚至可以采用電視直播或者全過程網絡公開披露的方式,看看專家都是怎么來選企業的,這樣能防止暗箱操作和尋租現象。
“對獲得補貼企業,還應當對資金使用進行全程跟蹤監管,及時評價補貼資金的使用效果。” 白景明說,現在政府對拿到專項補貼資金的企業缺乏跟蹤問效,補貼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效果,沒人知道。企業領了財政補貼,政府部門就要負責到底,發現問題及時跟進,分階段評審專項成果,讓補貼和評審結合起來,才能確保財政補貼不“打水漂”,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白景明建議,有些補貼資金是打破區域來分配的,政府部門之間應盡快實現信息共享,包括工商、稅務和海關這些跨部門的信息,也包括各省市跨區域的信息,這樣可以更全面了解企業的運營情況,準確核定企業是否具備獲取補貼的資格。比如,企業若存在偷稅漏稅,當然就不能享受財政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