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需避免四大增長誤區
2015-03-23 13:45:08?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陳暉 |
分享到:
|
本報訊(記者 徐蒙 實習生 楊小玉)“未來20年,中國經濟仍有保持8%GDP增速的潛力。”面對中國經濟換擋降速,昨天舉行的2015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語出驚人”。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依然擁有巨大潛力,但需要避免陷入一些不利于潛力釋放的誤區。 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的華爾街金融家首次用“新常態”描述經濟環境。林毅夫認為,經濟新常態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產生影響,但其表現并不相同。發達國家的經濟新常態中,低增速、高失業率突出,由于發達國家社會福利體系發達,失業問題下政府救助壓力陡增,財政赤字快速積累,為降低債務成本,迫使政府維持接近為零的低利率。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流動性上升,實體經濟復蘇緩慢缺乏投資機會,大量資金就進入資本市場,短期投機推高股市泡沫。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下調是必然的,但判斷會下調到多少,要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挖掘潛力的內外部條件。林毅夫表示,經濟增長潛力來自人均收入水平,從根本上需要通過技術不斷進步,依靠生產效率、質量、附加值提高帶來平均勞動生產率提高。發達國家已經站在產業和技術的最前沿,創新成本相對較高、風險較大;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的過程中依靠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利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成本較低,因此可以憑借“后發優勢”,保持高于發達國家數倍的經濟增速。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經歷30多年高速增長,“后發優勢”是否已經用盡?林毅夫表示,判斷“后發優勢”還有多大,不能看過去增長多快,而要看現在的差距還有多大。目前我國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只有美國的1/4,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在達到該水平后,都又經歷了數十年高速增長,這意味著中國起碼還有20年左右,保持GDP8%左右增速的增長潛力。 “有潛力不代表必然實現,當前有一些混淆視聽的經濟觀點,不利于中國經濟潛力的挖掘。”林毅夫指出,第一個誤區是將環境問題完全歸咎于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認為經濟慢下來,環境一定會好。他表示,中國經濟處于從農業為主過渡到工業為主,還沒有過渡到服務業為主,工業化的階段,能源使用集中、排放量大等因素加大環境壓力,世界發達國家都曾有過這個時期。但放慢經濟增速,會拉長這一階段的延續時間,經濟發展慢,污染時間反而可能更久。 對投資作用的認識是第二個誤區。當前不少觀點將產能過剩歸咎于投資太多,投資再增加,產能會更加過剩。林毅夫指出,目前國內產能過剩集中在鋼鐵、水泥、有色等行業,消費市場沒有能力直接化解產能,而投資減少后,這些用于建設的產能更無從化解。“過剩產能應該依靠產業升級化解。”林毅夫認為,中低端產業向高端升級過程中,面向高端產業的新增投資,是化解過剩產能的有效途徑。 第三個誤區是對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的誤讀,有觀點認為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反周期的基建投資措施,效率低下,同時政府投入過多,會影響民間投資。林毅夫表示,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看上去效率低,是因為建設和回報周期長,而基建帶來的企業效率提升并未計算在內。經濟好時,大量政府基建投入會產生投資過熱;而經濟下行時,民間投資熱情下降,政府基礎設施投資成本低,還能拉動就業、提升整體效率。“目前國際上的觀點已經改變,認為經濟下行是政府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最好時候。”林毅夫說。 第四個有待商榷的誤區是經濟增速慢可以倒逼改革。林毅夫認為,如果經濟增速過慢,產生就業問題、企業大量破產、金融呆壞賬積壓,將會導致經濟社會各方面的不穩定因素。“屆時政府只能扮演救火隊的角色,只能加大政府干預,許多改革措施難以有效推行。”林毅夫表示。 |
相關閱讀:
- [ 03-10]陳云英:相信終有一天能和林毅夫一起回臺灣過年
- [ 03-08]林毅夫:反腐能夠讓經濟更健康更好地發展
- [ 03-06]政協常委林毅夫:中國經濟還有20年8%的增長潛力
- [ 03-06]林毅夫:堅信中國仍有20年8%的增長潛力
- [ 03-02]林毅夫: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 [ 02-25]林毅夫妻子回宜蘭祭祖3小時 與親友閑話家常(圖)
- [ 01-28]林毅夫:國際化企業的“三步走”新戰略
- [ 10-30]林毅夫:工資增長與GDP增速不匹配 應推進金融改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