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責任感的“質量型智庫”
2015-04-01 13:13:1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從中國轉型發展的歷程來看,在伴隨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出現過不少問題。必須看到,有時候我們對一些國際國內事務的處理仍是響應型、反應型、被動型的,而非前瞻型、主動型的,無法從容應對甚至“先發制人”。這就說明政府管理者對相關領域的知識儲備不足,對即將發生的情況與可采取的戰略缺乏有效研判。 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同,很多社會問題可以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與判斷。當然,沒有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可以不交學費,但我們可以通過知識儲備擴容而少交一些,甚至不交。每個國家社會轉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問題,但絕對不能出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種“顛覆性錯誤”。要避免這種錯誤進而把失誤降至最低,就需要提升政策科學性。 除了政策制定,政策的實施也依賴于決策科學性。怎樣在政策實施之前預先征集民意,廣告周知?如何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有效溝通,真正令民眾受惠?都需要發揮智庫作用。我們倡導決策科學,不只是說技術上具有科學性,更要用科學的、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實現決策。在現代國家治理方式下,民主法治國家的任何一項政策都需要知識與智慧的支持,否則很難有合理性、合法性。 無論是從中國自己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的轉型,還是國際層面的轉型,都迫切需要科學決策,需要高水平智庫提供知識和智能。 ●記者:正是因為需求巨大,所以“智庫熱”在中國迅速掀起。中國應有怎樣的智庫格局,智庫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 鄭永年:有人統計,中國已經擁有2000多家智庫了,這個數目看起來相當可觀。但是,這其中有多少智庫拿出過或者拿得出真正有分量的成果呢?有沒有像美國蘭德公司、布魯金斯那樣有名的智庫呢?答案似乎并不樂觀。 智庫,其核心還是“智”,而我們現在的很多智庫,卻是有庫無智。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智庫建設絕不能變成為了建而建,盲目擴張、蜂擁而上,否則會帶來一系列亂象和負面作用。其中最可能的就是同質化研究,選題和著眼點千篇一律,說不出新東西,沒有附加值。互相之間沒有分工,更不講合作,甚至出現惡性無序競爭。 智庫一定要體現出專業性,高端智庫一定是質量型智庫。中國現在應集中力量培養一定數量的重點智庫,辦成高水平、國際知名的頂尖智庫,產生示范效應,進而帶動其他智庫發展。雖然美國智庫數量很大,但很多智庫也實力一般,我們不要跟他們比量,而是要瞄準其中的高水平智庫,和這些頂尖智庫比政策貢獻力,比社會影響力。 |
相關閱讀:
- [ 03-27]臺灣前高官倡兩岸建智庫:政治問題不應原地踏步
- [ 03-27]臺灣前"行政院長"盼成立共同智庫:創兩岸永續發展
- [ 03-26]劉奇葆: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 [ 03-11]馬英九同美國智庫人員談兩岸:“九二共識”走得通
- [ 03-08]智庫看兩會:我眼中的“雙引擎”
- [ 03-03]福建各高校積極的探索建設新型高校智庫
- [ 02-25]國際頂尖智庫眼中的2014世界局勢
- [ 02-13]澳媒曝澳總理阿博特曾被美國智庫評論“無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