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責任感的“質量型智庫”
2015-04-01 13:13:1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記者:政府是大部分智庫產品的購買方與使用方。智庫與政府之間應建立起怎樣的良性關系?政府應該怎樣有效利用智庫產品? 鄭永年:做智庫的人都在強調獨立性。的確,獨立性很重要,但這種獨立并不意味著反政府、唱反調。智庫不可能脫離政府,我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服務政府、影響決策,并且依賴于政府的收購服務,經濟上也不是完全獨立。但,只要有自己的研究立場,尊重事實,保持客觀性,研究過程、人員配置、結論分析等均不受政府干預,這就是一種獨立。智庫的職責不是當意見領袖。為政府辯護但提不出有益建議,批評政府而沒有建設性意見,都是不可取的。 政府與智庫之間的關系也有多種模式。例如美國智庫,一類是像蘭德公司那樣,實行政府定點采購。一類主要靠企業捐助開展研究。再以新加坡為例,政府向智庫收購服務,我們引入市場機制,引進人才,自己操作。但政府也監管我們,有一套比較成熟的監管機制。此外,歐洲、日本等也有不同模式,可以多去了解、尋找參照,逐步建立起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 政府采購智庫提供的社會服務,目的是輔助決策、影響現實發展,因此,智庫應有責任意識,對自己提供的專業性產品負責。培根說“知識即權力”,智庫成員不能濫用這種權力,心里應該很清楚:自己肩上是時刻擔著社會責任甚至法律責任的。而中國現在并沒有建立起這樣一套管理體制,大部分智庫也遠沒有形成這樣的責任意識。因此,在國家層面上,應考察借鑒國外相關的智庫監管治理體制,盡早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智庫監管和考核機制。現在有一種誤區,認為先把智庫機構建立起來,再去考慮管理和追責機制。其實不能等,應該同步甚至是先行地進行機制建設。 ●記者:合格甚至優秀的政策研究者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哪些要求?有志于做智庫研究的學者應該怎樣完成身份角色轉型? 鄭永年:智庫所追求的理想狀態,可以借古人智慧概括為“知行合一”。智庫的角色就是要在“知”和“行”之間搭一座雙向橋梁,即一方面追求把“知”轉化成“行”,另一方面,探索如何把“行”提升為“知”。 正因為是處于“知”與“行”之間,智庫成員必須同時具備“知”和“行”兩方面的素質。如果說哲學家關注的是事物或者現象的理論邏輯,那么智庫成員作為政策研究者,關注的更多是實踐邏輯。首先,智庫成員要能夠分辨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索一種理念或政策方案的實際可行性。其次,政策研究者要能夠結合實際,給出不同的政策途徑選擇,并把這些政策途徑放在宏觀環境之中加以分析,告訴政府每種政策選擇將會導致的后果。最后,智庫應該致力于把“行”上升為“知”,即把一些政策實踐提升為概念和理論。只有這樣,中國的最優政策實踐和政策思想才能順利進入世界“政策市場”,把握國際話語權。總之,智庫成員應該具有哲學家和政治家兩方面的素質,這個角色并不好擔當。 |
相關閱讀:
- [ 03-27]臺灣前高官倡兩岸建智庫:政治問題不應原地踏步
- [ 03-27]臺灣前"行政院長"盼成立共同智庫:創兩岸永續發展
- [ 03-26]劉奇葆: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 [ 03-11]馬英九同美國智庫人員談兩岸:“九二共識”走得通
- [ 03-08]智庫看兩會:我眼中的“雙引擎”
- [ 03-03]福建各高校積極的探索建設新型高校智庫
- [ 02-25]國際頂尖智庫眼中的2014世界局勢
- [ 02-13]澳媒曝澳總理阿博特曾被美國智庫評論“無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