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責任感的“質量型智庫”
2015-04-01 13:13:1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智庫人才所需要的知識體系從哪里來?大學里可以找到各種門類的教科書,但智庫所需的實踐經驗卻難以從書本中獲取。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者,最大的問題在于和政策體系脫節,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與知識儲備。美國有“旋轉門”機制,人才在政府與智庫之間有序流動,打通了學術和政策研究的隔膜。這是國際智庫比較公認的人才培養方式,但并不一定符合中國國情。可以嘗試借鑒新加坡模式,用市場機制引進人才,人員跟著項目走,隨時流動,并在堅持專業所長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實際上,政策研究和商品一樣,也有自己的市場。研究者不進入這個市場,就什么也不懂;進入之后,隨著研究經歷的積淀,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所以,智庫學者要讓自己進入這個市場,像“活水”一樣流動起來。 對學者來說,還需要注意一點:要在作為學者的學術自由和作為智庫的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遵守智庫應有的紀律和規則。 總之,智庫建設有可能撬動中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從而推動整個中國的知識創新、知識創造,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
相關閱讀:
- [ 03-27]臺灣前高官倡兩岸建智庫:政治問題不應原地踏步
- [ 03-27]臺灣前"行政院長"盼成立共同智庫:創兩岸永續發展
- [ 03-26]劉奇葆: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 [ 03-11]馬英九同美國智庫人員談兩岸:“九二共識”走得通
- [ 03-08]智庫看兩會:我眼中的“雙引擎”
- [ 03-03]福建各高校積極的探索建設新型高校智庫
- [ 02-25]國際頂尖智庫眼中的2014世界局勢
- [ 02-13]澳媒曝澳總理阿博特曾被美國智庫評論“無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