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談車改:補貼少下鄉多 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
2015-04-13 15:26:12? ?來源:半月談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落實的關鍵年。半月談記者近期赴多個省份調研了解到,部分改革決策在中央到地方的傳導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梗阻點。改革落實過程中的梗阻點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導致政令有時落地不暢?記者選取了部分地區在落實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案例,梳理出政令傳導鏈條上一些帶有共性的不暢因素。 “次決策”共識度和操作性待加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后,各地、各部門對會議決議高度認可和擁護,但對于總決策下的一些具體改革實施方案、操作規程,部分地方還存有一定困惑。 以國資國企改革落實情況為例,在中央明確大方向后,對改革的熱點、難點和敏感點,缺少相關部門答疑釋惑,以至于一些地方認識不到位,操作更是畏首畏尾。 南京市國資委副主任王浩康說,有地方認為國資國企改革是把國資做大、重組,有的則認為改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國資需要退出。北方某省國資委產權處處長告訴記者,三中全會決定公布當晚,該市國資委領導就要求起草國企改革落實方案。“但我們的幾個副主任對究竟怎么改還爭執不休,這方案怎么寫?寫出來怎么落實?” 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合一”是綜合執法改革的重要探索。然而,這一改革如今卻面臨重走回頭路的風險。曾經最早探索“三合一”改革并被全國借鑒的深圳市已經改回了食藥監隊伍單列。中部某省食藥監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中編辦精簡機構和編制的要求,省里提出了食藥監、質監、工商基層執法人員“三合一”的改革方案,但一些相關部委希望保留自己在基層的“腿”和陣地,我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改革可能會成“夾生飯”。 再譬如公車改革,一名試點地區的基層干部反映,自己平時去市里匯報或到基層鄉鎮,經常幾十公里,“基層補貼最少,偏偏下鄉最多,這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薛剛凌等專家認為,這反映出在落實中央總體戰略部署的過程中,次級決策的科學性不夠,需要通過更加現代化的制度程序安排,增強“次決策”層面的專業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
相關閱讀:
- [ 04-13]民警胡朝霞用汗水和創新服務基層 獲贊“百姓的福氣”
- [ 04-11]三明市2014年基層“最美人物”名單出爐
- [ 04-11]臺灣基層代表組團訪渝 簽署多個合作協議密切交流
- [ 04-11]今年閩高校畢業生26.6萬人 農村基層人才缺乏 多措施力促大學生創業就業
- [ 04-11]南平基層團委書記培訓班開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