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感動,那是眼里始終閃爍的淚花;有一種感恩,那是嘴里無法說出的話語。 從啟動抗震救災到組織各方力量,從打通“孤島”通道到第一時間救人,從運送救災物資到轉移安置群眾……在區黨委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打響了抗震救災的無聲戰斗,不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員傷亡,創造了8.1級地震、余震百余次死傷人數最少的記錄,而且實現了災區群眾有住處、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傷病能治。 “是黨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黨的恩情比雅魯藏布江水還深,我們一定聽黨話、跟黨走!”樟木鎮受災村民嘎瑪曲珍的一番話,道出了所有受災群眾的共同心聲。 那是由衷的感激,更是真情的流露。 第一時間救助群眾—— “沒有黨和政府,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再偏遠的地方,救助受災群眾也不能耽擱、不能落下。 定日縣。絨轄鄉。因為積雪,道路經常被堵。 距離縣城147公里的絨轄鄉,是定日縣此次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絨轄鄉全鄉只有300戶、900余名村民,雖然人口少、交通偏僻,但在災難面前,定日縣委、縣政府依然不拋棄、不放棄—— 25日下午15時許,定日縣縣長王珅率領由民政、公安、邊防、醫療等部門組成的救援突擊隊從縣城出發; 18時,進入達參村,由于余震不斷、山體滑坡、巨石滾落,救援突擊隊頂風冒雪,徒步前行; 晚上21點半,救災物資抵達鄉政府,救突擊隊立即開展救援活動; 26日凌晨6時左右,全部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后,救援突擊隊又向卓布德村徒步前進,5個多小時的路程之后,又是3個多小時的爬山…… 絨轄鄉參木堅村村民班久說:“沒有黨和政府,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是黨和政府救了我們,有黨和政府在,我們一定能夠克服困難、重建家園。” 4月30日上午,在拉孜縣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記者見到了來自樟木鎮雪布崗村的受災村民嘎瑪曲珍。 嘎瑪曲珍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后,她們村80多戶村民的房屋全部倒塌。妹妹在地震中被石頭砸中,不幸遇難,自己經營多年的商鋪也受損嚴重。 “還好村委會的黨員和干部把我們帶到了安全的地方,當天晚上解放軍就讓我們住進了帳篷,還吃上了熱飯。”嘎瑪曲珍說,在樟木鎮緊急避難的4天里,邊檢站的戰士把被子、大衣拿出來給他們用,而他們自己只穿著單衣。 在樟木鎮的時候,嘎瑪曲珍每天都很害怕,擔心再發生地震。29日,在鎮政府安排下,嘎瑪曲珍帶著僅有3歲和8歲的孩子,成為第一批乘坐軍車離開樟木鎮的居民,并在凌晨時分抵達了拉孜縣安置點。 “因為走得特別急,我們只帶了幾件衣服,本來還有點擔心,沒想到這里不僅有床和被子,而且還是新的。”在嘎瑪曲珍的帳篷里,記者看到,三張折疊床上鋪放著全新的被褥,地上放著洗漱工具、暖瓶等基本生活用品。 “這些都是昨天晚上我們到了以后,工作人員送過來的。”嘎瑪曲珍說,在安置點,生活沒有一點問題,早上還吃上了熱騰騰的稀飯和雞蛋。現在,她正等待丈夫到來,一家人很快就能團聚了。 “這全靠黨和政府的關心,感謝黨、感謝政府,對我們受災群眾這么關心、這么好,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嘎瑪曲珍說著說著,眼淚就下來了。 帳篷頂上的五星紅旗—— 受災群眾自發升國旗掛領袖像 “五星紅旗就是我們樟木人民的精神支柱,再強的地震,也震不倒她!”樟木鎮居民、夏爾巴人拉巴卓瑪說。 5月1日早晨,拉巴卓瑪一家4口早早地將一面國旗掛在了“自家”的帳篷外。4月30日晚,她帶著兩個小孩從拉孜縣安置點轉移到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安置點,與從拉薩趕過來的丈夫會合,一家人團聚在了一起。 “當時,我們就想自己親手掛上一面國旗,以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拉巴卓瑪說。 手上沒有國旗,于是拉巴卓瑪找到安置點工作人員要了一面;沒有旗桿,她就用支撐帳篷的鐵桿代替。 “這幾天,我們沒法用恰當的言語來表達。”拉巴卓瑪說。由于地震時,丈夫遠在廈門,獨自帶著兩個小孩的她,在這幾天里非常艱辛。 “在樟木,只要發生余震,解放軍就會站在帳篷外面,將我們圍在中間,即使是下著大雨,也一樣。”回憶起那一幕幕,拉巴卓瑪的雙眼紅了,幾度哽咽,不時擦拭著眼眶。 “到了拉孜縣以及日喀則市,有人負責接待安排住宿,有人負責給我們送吃的,深夜他們也仍然忙碌著。”拉巴卓瑪說。 “地震中我們遭受的苦痛,與他們的付出相比其實算不上什么,真的!”拉巴卓瑪眼含淚水說,“只要有五星紅旗在,不管在什么地方我們都能安心!” 樟木鎮樟木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邊巴說,雖然部隊官兵在安置點掛上了很多五星紅旗,但很多群眾入住后,向我們紛紛表示,他們要在帳篷外自己升國旗、掛領袖像。 “樟木人對升國旗、掛領袖像有著特殊的情懷,尤其是在這次受災后。”桑吉嘎瑪說,“天安門國旗護衛隊還給我們贈送過國旗,我們每個人都是旗手。” 受災群眾桑吉嘎瑪,也是這樣一位群眾“旗手”。 在桑吉嘎瑪的家鄉,大家都認識“國旗老阿媽”次仁曲珍,很多人也與老阿媽有著相似的經歷,桑吉嘎瑪的母親、82歲羅布卓瑪,就是這樣一位老人,說起舊社會的悲慘經歷,至今仍然禁不住抹淚—— 在舊西藏,她與當地所有農奴一樣過著地獄般的生活,官吏殘暴蠻橫,苛捐雜稅壓得人喘不過氣;日夜勞作,食不果腹,農奴牛馬不如。只有當人民解放軍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插到村口,大家的美好愿望才得以實現,羅布卓瑪和全體村民才第一次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財產,真正過上了幸福生活…… 為了滿足大家的愿望,現場工作人員立即想方設法,從各處緊急調運國旗和領袖像。 當國旗、領袖像抵達安置點后,受災群眾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走出帳篷。羅布卓瑪老人坐在輪椅上,輕撫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說:“如果在舊西藏,遇到這樣的天災,我們農奴的生活將會是不可想象的,感謝黨、感謝政府!” 當渴望已久的受災群眾將一幅幅領袖像掛起,將一面面五星紅旗親手升起時,拉巴卓瑪、桑吉嘎瑪、羅布卓瑪的眼睛濕潤了…… 而在吉隆鎮災區,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帳篷頂上那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這是我們災區群眾對黨和政府深深的感激之情。”吉隆鎮吉隆村黨支部書記旦增動情地說。 旦增指著安置點對記者說,一兩天時間里,這里就搭起了一頂頂帳篷,讓大家有居住的地方,黨和政府還送來糌粑、大米、棉被、棉衣等各種救災物資,受災群眾的生活有了著落,所以大家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走進吉隆鎮安置點內,記者看到,群眾有的在打酥油茶,有的在洗頭,有的在喂孩子……一幅恬靜安祥的生活場景。 走進貴桑曲塔住的帳篷,他們一家5口人正在吃早飯。看到記者來了,他們熱情地請記者坐在床上。記者一看,帳篷里雖然簡陋,但收拾得干干凈凈。 今年63歲的貴桑曲塔告訴記者,帳篷里的床是從家里搶出來的,其它的棉被、大米、面粉都是政府送來的。 “這要是在舊社會,想都不敢想,黨和政府給予我們的,比父母還多。”貴桑曲塔說。 “4.25”抗震救災吉隆方向指揮部指揮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虎山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后,吉隆共設置36個安置點,集中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在每個安置點指定專人負責一日三餐,定時定點集中供餐;按照“一戶一帳篷”的原則,向每戶受災群眾發放救災帳篷、被褥、衣物等生活用品,確保每個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帳篷住。目前,僅吉隆鎮安置點安置人員就超過1200人,帳篷240頂。為方便安置點群眾生活,水利、電力等部門加班加點,于28日晚讓安置區通電、通水。 一件件、一樁樁,群眾對黨的感激無法用言語表達—— 吉隆縣薩勒鄉卡幫村村民白桑,第一時間在帳篷里掛上了四代領導人領袖像,她說,地震來時,只有共產黨能帶領我們戰勝這樣的大災大難,我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薩勒鄉乃村92歲的老奶奶普布卓瑪搬入帳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家里人掛上國旗。她說,能夠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我這一輩子沒有白過,這么大的災難,我們還能有吃的、住的,真是托了共產黨的福; 乃村晉美家在地震中有一人遇難,在第一時間,人保日喀則分公司就給他們家送去了8萬元的人身意外保險資金。拿著錢,晉美一家淚流滿面,不停地說:“感謝共產黨,感謝黨中央!”…… 安全返鄉返校—— “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報答黨的恩情!” 踏上返鄉路,忘不了的是西藏黨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的深情。 5月1日,記者從吉隆鎮安置點現場看到,中國水電7局254名工作人員正準備踏上返鄉路。 由于尼泊爾地震,我國援建的尼泊爾那蘇瓦卡里水電站受到影響,中國水電7局254名員工被困。我方從4月27日起,派出3架直升機,經3天努力,出動33架次直升機,跨境救援,把所有被困人員營救到吉隆鎮,其中5名傷員當天被車輛轉送到日喀則市。 記者看到,今天一早,249名工作人員乘座15輛大巴、7輛越野車從吉隆返回日喀則市,明天從日喀則包機離藏返鄉。在現場,離別的愁緒深深打動著所有人的心。 “今天就要踏上返鄉路了,心情是無比激動,在這里,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你們讓我們明白了什么叫做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什么叫做黨和政府的關懷!”水電7局員工周樹良說。 記者在現場還看到,水電7局工作人員打出大大的橫幅“感謝黨中央、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你們是駐外中資企業員工心中的不朽長城,是一帶一路規劃的堅強后盾。” 企業負責人在致謝時更是動情地說:“黨中央和西藏黨委政府的關懷、關心,讓我們員工度過了最傷疼、最艱難的時刻,讓我們深深感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車輛已在緩行,現場是一片感激之聲。曾經接受過記者采訪的黃歸秋說,在吉隆鎮,他們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熱情,感謝吉隆人民,感謝部隊官兵,以后有時間,一定會回來再看看這片可愛的土地…… 安全返校,心中感激的是黨委、政府的關懷。 “在這里,我們學習很安心,這都是黨和政府的功勞,我也有信心備戰中考。”正在上課的初三學生丹增告訴記者。 自4月30日凌晨4點,丹增與其他190余名同學進入日喀則市職業技術學校開始,聶拉木中學的初三學生們已逐漸適應了這里的新環境。 5月1日早晨,當記者來到職業技術學校時,學生們正在操場上看書、背單詞。此情此景,沒人會相信他們剛剛經歷過一場“災難”。 記者見到了曾經采訪過的扎西頓珠同學,在地震中,他為救同學而受傷。當問及他的傷情時,扎西頓珠有些靦腆地說:“武警叔叔已經為我換藥了,同學們也對我很照顧。因為我不能吃辣的,所以他們就給我送牛奶,我在這里很好。其實我沒做什么,但有這么多人關心我,讓我很感動!” 日喀則市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旦加告訴記者說:“雖然他們在異鄉,但為了他們在這里能更好地學習,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我們在第一時間騰出34間教室、5間宿舍。同時,我們還鼓勵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積極和他們交流,更好地調節他們的情緒,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 12點半,記者跟隨扎西頓珠來到學校食堂。餐桌上,學生們津津有味地吃著飯,討論自己的家人、報考的學校。扎西頓珠對記者說:“這里的飯很好,三個菜,很不錯,很喜歡這里。” “我一定要考好,用自己的成績報答關心我們的人,將來在工作崗位上用實際行動建設祖國,報答黨的恩情!”扎西頓珠說。 |
相關閱讀:
- [ 05-02]西藏軍區官兵與受災群眾度勞動節:你平安我快樂
- [ 04-29]西藏拉孜縣大型安置點已做好首批樟木鎮轉移受災群眾入住準備
- [ 04-29]西藏地震災區受災群眾在安置點看上了電視
- [ 04-28]西藏樟木、吉隆震區近6000名民眾受災
- [ 04-27]西藏抗震救災工作有序進行 受災地區有山體滑坡風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