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 導游:勞資關系不明,帶低價團只因生存壓力大 “沒有一個導游愿意接這樣的團,接了也是出于無可奈何。導游是個高危職業,外行人根本不了解。用我們業內的一句話說,就是‘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買白菜的工資’。絕大多數的導游和旅行社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不能享受社會保障,屬于自由職業者,有團就帶,沒團就休息。”鄒先生說,“我們公司這兩年都沒有進過新人,我敢保證,新人進來了也很長時間沒有旅游團帶,資歷老一點的導游,到了淡季也是入不敷出的狀況。對于大部分沒有勞動合同在身的導游,就相當于‘臨時工’,現在的行情是帶一個團一天300元左右,做一天結一天。” “對于一些生存壓力較大的導游,有的選擇改行,有的只能硬著頭皮去接些低價團,獲取額外的利潤。”鄒先生說,旅游本來是件開開心心的事,可一旦踏入低價旅游團,導游變成“導購”,給臉色、放狠話……游客的體驗感急劇下降。云南導游辱罵游客的事件成為了焦點話題,關于導游行業,的確值得業內深思。 旅行社:競爭環境和格局在變,實踐轉型成效卻不明顯 隨著近兩年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公務旅游市場的快速萎縮,OTA(在線旅游)對傳統旅行社的沖擊,傳統旅游行業的競爭環境和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很大一部分旅行社正在經歷業務下滑和利潤縮減的陣痛。 就杭州而言,在2013年,杭州的旅行社超過1000萬元固定資產的僅有10家,進入全國百強3家,60%以上的旅行社固定資產不足50萬元。以上數據表明,杭州旅行社行業“小、弱、散、差”的局面還未能從根本上得以扭轉,行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呢?中國旅行社協會秘書長蔣齊康談了自己的看法:“大型旅行社應該走品牌化、多元化的路線,比如中國國旅、中青旅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品牌、服務以及集團支撐。而中小型旅行社應該走特色化、平臺化路線,做人對人的服務,比如定制路線、旅游顧問等。” 但是記者通過走訪后發現,傳統旅行社在實踐轉型過程當中,成效并不明顯。 “新《旅游法》實施后,我們專門成立了定制部門,提供一對一的服務。但半年多下來就發現一個訂單都做不了。”杭州市國際旅行社的負責人童小姐對記者說,“主要原因是定制旅游的市場普及度還不夠高,還不能被大眾普遍接受。就拿我們此前做的一款9000多元的日本游產品,屬于定制型產品,相比市場上常規的6000多元產品,它加入了品嘗神戶牛肉、入住民宿等特色元素。可是消費者認為多出幾千元錢到底有什么價值呢?他們反而覺得旅行社在誤導消費,賺取高利潤。坦白說,我們公司賣得比較好的產品是歐洲特價游線路,不定期推出,有的只要八九千元一人就夠了,市場反響特別好。” 業內:創新成本太高,“灰色”旅行社靠低價團搶客源 “特價團不等同于‘不合理低價團’,只是一些旅行社的促銷手段。但是有些不具備出境資質的旅行社,通過‘掛靠承包’的方式涉足出境游,賣出相當低廉的價格,你那么低,那我就要比你還低,不然我怎么搶走你的客人呢?因此導致‘不合理的低價團’出現。”業內某人士說。 另一方面,創新成本太高也導致部分旅行社放棄打開高端旅游市場,扎根中低端旅游市場又因同質化過度引起惡性價格競爭。 “要做一個中高端旅游產品,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從產品設計到品牌服務,無形之中又增加了成本。”杭州海外旅行社東南亞部經理俞書勤對記者說,“像我們上個月推出了普吉島JW萬豪度假產品,這是幾經周折才得以推出的產品。普吉島很多大牌酒店都是不接受中國旅游團的,我們與當地地接社談判了很久才拿到房源,費了不少財力人力。可對于規模小一點的旅行社,它是無法也是不敢觸碰的。” ■相關新聞 國家旅游局聯合多部門 向“不合理低價旅游”宣戰 截至5月3日晚上6時,國家旅游局在“五一”假期共接到投訴89件。在各類旅游投訴中,“一日游”市場仍然混亂,惡意提價,強迫購物問題突出。不合理低價導致強迫購物現象仍然存在。參加旅行社不合理低價旅游團導致的強迫購物問題依然是投訴的熱點。 對此,5月4日,國家旅游局監督管理司司長彭志凱表示,旅游市場秩序大勢向好,但仍存在不少問題,與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國家旅游局將把整治市場秩序,向“不合理低價”宣戰,提到今年旅游工作首位。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門將聯合行動,堅決依法打擊這一旅游市場的“百病之源”,大力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營造健康和諧的旅游環境。 |
相關閱讀:
- [ 05-12]中國6400人旅游團震驚外國 網友:但愿有足夠廁所
- [ 05-11]國際|中國"土豪旅游團"震驚歐洲 法國外長親自接見 "霸道總裁"回應批評
- [ 05-11]中國“土豪旅游團”震驚歐洲 法國外長親自接見
- [ 05-11]“最大旅游團”不只玩給法國看的
- [ 05-06]揭低價旅游團:帶團導游九成無工資 收入靠客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